中美贸易争端接近两年,双方在1月15日,终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和签署,让金融市场暂时稍舒一口气。对于协议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

整份中美贸易协议英文版本一共96页,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粮食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问题及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议解决以及最后条款。其中5大重点包括知识产权、中方购买美国产品、技术转移、汇率、金融服务等。依据第一阶段协议,中国承诺在未来两年内,向美国增购总额至少达到2000亿美元/8170亿令吉商品或服务。

这额外2000亿美元的货品当中,其中包括近800亿美元/3267亿令吉的制成品、约300亿美元/1225亿令吉的农产品、约500亿美元/2042亿令吉的能源产品、约400亿/1633亿的服务。

如何理解2千亿美元

然而,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资料显示,美国2017年对中国出口总数只有1875亿美元/7657亿令吉,意味中美贸易协议目标要增加107%,其中货物和服务增幅分别为125%及66%。单计农产品的增幅更是惊人。这难免令人质疑中美贸易协议目标不切实际。这额外的2000亿美元,固然是庞大数字,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些数字呢?

第一,哪怕中美没有贸易协议,只要中国有经济增长,,中国入口的部分,自然也会增加。问题是,中国本来就正在面对结构性改革,需要一段时间作为经济转型的过程,再加上过去一年多的贸易争端当中,很多外资厂商已经搬离中国,导致无论是制造业或者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和收入已经相继减少。所以,相信从自然增长部分得来的部分暂时判读只占小部分。

第二,正因为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中国的国内消费应该难以消化这额外2000亿的商品。按照推理结果,中国很大可能需要减少向其他国家的相关货品入口量。此外中国也绝对会寻求把部分美国进口商品转外销以应付庞大的进口承诺。然而,这必然导致其他国家因而要另寻出口对象。在这种替代效应下,美国的总体出口增幅以及中国总体入口增幅,都肯定会比2000亿要少。

第三,如何确保履行这一部分的承诺,协议内并没有明确列出,反而协议内写明,一切农产品相关的采购会基于商业行为作为基础考量因素。假如,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时间内比预期差,而入口商未能满足承诺的要求时,暂时没有人能判断会出现什么后果。

提交方案交代细节

第四,在知识产权和科技转移改革部分当中,内容充斥非常多“China shall”两个字,重点在中国如何保障外资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如何加强对侵权者的惩罚,如何打击盗版假货之类。不过,问题不在于是否有相关法律,而是在于是否能够依法贯彻执行到底。

对于这一部分的协议内容,中国在协议签署的30日内,需要提交一个保护知识产权的实际执行方案以详细交代细节。至于技术转移部分,内容则相对粗略表面。基本上只是重申不能以技术转移作为投资的必要条件,合作双方需要在同意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但实际上如何执行却没有具体的描述。

第五,在协议提到关于汇率政策的讯息含量近乎零。大概内容只是双方承诺不会靠干预“竞争性贬值”。此外,对于政策透明度部分,要求双方及时公布外汇储备、资金流向、贸易额等数据。其实双方一直都有公开这些数据,协议只是重申双方要继续这样做而已。所以“汇率操纵国”的指控从来都是政治手段,而所谓的“竞争性贬值”根本难以验证。换句话说,这部分内容近乎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让双方都能下台

总括而言,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在我的分析看来,实际上就是两国领导人,各自在这个时间点,刚好需要一些政治筹码来平定各种内忧外患的政治事件。同时,双方又明白既不能撕破脸,又需要保持总体的谈判进程,只好找一个双方都能下台的协议内容,作为暂时性的政治解决手段。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协议内一切模糊的执行条款也就变得非常合理。而这种模糊其实也是对于整个中美之间的长期纷争起了一个稳定的作用。因为若双方为履行承诺的问题在第一阶段已经出现巨大的争端,只会增加第二阶段谈判的难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财长姆努钦在瑞士达沃斯论坛的专题讨论当中表示,与中国达成第二阶段贸易协议没有设定最后期限,加上日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提到,中美哪怕达成第二阶段贸易协议,也未必会带来撤销全部现有的关税。此番言论可以让读者预计,中美之间的争端绝对不会在往后的一到两年内解决,而这对于全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资金的流动和投资的偏好将会有深远的影响。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