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分享了投资的“危”与“机”,提出过去每一次类似疫情后,市场都有一波不同程度反弹潮。这一期再剖析近一周金融市场所给出的信号。

首先, 投资者必须了解, “危”与“机”不但并存,而且两者有时间上的差异。投资者在关注疫情当中,必须透彻地判断各种“危”与“机”的时效,从而作出适时的交易策略。相信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终会过去,但资金流向判断的方式和实际的交易操作又应该如何呢?

错失恐惧效应

市场在疫情初期恐慌当中所出现的巨大回调,究竟真的是因为疫情的本身,还是因为经历了2019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地股市一路高歌猛进,而借机调整,我认为重点不在于分析它的“因”和“果”。反而,重点是我在本栏目1月4日文章当中提到过的FOMO效应(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

美股长期处于慢牛状态,投资者普遍不担心买错,只担心买贵。加上美股波动性非常低,纳指从2007年至今,只出现过13次幅度达10%以上的调整,平均每年一次;大多数时候,仅较之前高位下跌10%多一点。

回调超过15%的,全都跟系统性风险有关,例如2008年金融海啸、2011年欧债危机,2015、16年的“A股大时代”爆破、熔断,联储局在金融海啸后第一次加息,以及2018年第四季的联储局量化紧缩(QT)。纵观过去几次,当纳指不涉及系统性风险的调整,之后差不多每次都是一浪高于一浪。

当然,以上统计数字只供参考,更重要的还是公司业绩和估值。上两周标普500指数有超过一半公司出了业绩,七成以上较预期为佳。而上周公布的科网股业绩,大多较预期佳,业绩没有大问题。估值方面,虽然现较过去5年平均值高一点,但因估值稍高而沽出,结果往往是买不回。

在市场人人都盼著它调整,调整往往便不会深。既然谁都知道疫情是短期风险,而没有系统性风险;一旦疫情缓和,或者有相关的利好消息,股市便从低位快速反弹。所以,越来越多证据证明,寻找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不是没有风险的,风险就是踏空,坐看股市上升。

另外,由于美国及个别一些国家,先后有传出成功利用新疗法治好新型肺炎患者;根据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此前发表的论文,记载了美国首个确诊病例接受瑞德西韦等药物治疗的过程,(须留意该名患者属轻症患者,重症效果还需更多临床验证)。不过,市场似乎更倾向相信治疗新型肺炎的药物快将诞生,市场解读为加速疫情平息的时间。

反弹恐不持久

在FOMO的推使之下,如果等到疫潮消退后才追货就太迟了。无论是散户或者基金经理更怕“踏空”。我的一些基金朋友更表示,如果急升而手上持仓不足,导致大落后于同业,在经营上只会更难。

所以,市场对于股价波动并不看待成风险,反而大部分的共识在于资本的踏空,就是表现追不上同业和实际购买力的丧失才是市场人士最关注的风险。更甚的是,有些基金经理因为在2019年错失入场时机,而在这一次事件当中便以倍数的增加短线的交易杠杆,期望能借此机会追上或是更进取地抛离同业。

此外,受疫情波及的亚洲诸国,估计将掀起新一轮宽松。亚洲货币1月以来暴跌,已经在反映更宽松预期。澳洲央行虽然周二决议维持利率不变,利好澳元回升,但表明一旦疫情对情势有变时,将再度放宽货币政策。至于美国联储局,从2019年第三季末已经放弃紧缩政策,相信货币政策也只会易宽难紧;连同中国人民银行在长假后的减息和放水,市场游资变得更充裕,为股票市场提供巨量的动力。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在疫情爆发之前,韩国公布的各种出口数据分析当中,无论是否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已在转弱中,股市确实没有长期大升理由。

所以,我担心此轮反弹恐怕会不能持续很久,最多也只能在各种波折起跌中成长。下周将公布一些宏观数据,相信短期的乐观情绪或会受到一定压力。所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该恐惧,依股市的超前操作原理,当疫情真的好转,届时很可能便应沽货获利了。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