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中国武汉的新冠肺炎延烧近一个多月,何时疫情能到达停止的临界点,世界卫生组织表达目前仍言之过早。目前的死亡人数已突破千人,达到1700多人并继续攀升,确诊病例也达到6万多人,中国武汉是重灾区,全国有近30个城市处于“封城”或“小区封闭式管理”。全球因为新冠肺炎的肆虐而打乱了国际的经济与商贸活动。

牛津经济研究院对新管肺炎迄今为止造成的影响做出预测,该院指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下滑至5.6%,低于去年的6.1%。这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减少0.2%,年增长率跌至2.3%,预计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速。

温故知新,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当时疫情的扩散其实是个惨痛的教训,但这个经验没有有效的“被复制”, 导致17年后这个“关键”时刻爆发的新冠肺炎出现在武汉,但中国再度重犯同样的错误。教训为何没有被吸取,令人遗憾。

当年首个SARS病例出现在广东省,2002年12月底疫情开始在互联网流传,但并没有获得关注,媒体也被严管,无法出街。2月10日,广东省政府首次正式公布SARS。当时没有立即通报香港,导致2月21日一名染病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退休教授将病毒带到香港,结果当地随后爆发大规模疫情。香港这么小的地区,其死亡人数达到惊人的299人,仅次于中国的349人。

以惨痛人命为代价

当时,政府禁止媒体报导有关疫情,理由很简单,就是“以免引起民众恐慌”,结果最终以惨痛人命为代价。

传染病的管控,其实越早越好,以确保病毒不会进一步蔓延。但一旦言论的被消音,人人无法提早“防疫”,病毒将因此随人员的流动而游走,SARS持续了近9个月,疫情才有效被控制,全球共有8096人染病、共775人死亡。这是一场“人为”的悲剧,也是受害于中国政府的封锁消息。

基于不满时任卫生部负责人张文康隐瞒SARS疫情,2003年4月就是一位敢讲真话曾任中国解放军医院的退休医生蒋彦永无惧揭露真实的情况,人们才得“警觉”SARS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他当时被视为“人民英雄”。

中国政府后来不得不采取政治手段向高官“问责”,不少官职人员遭到革职,最高级别的包括北京市长孟学农和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一夕之间,疫情透明化成为最高指标,中共中央下令所有隐匿或延迟通报信息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当时一些外国媒体甚至赞誉这是“中国的开放”。

事实上,中国的开放在疫情结束后就马上收紧,外国媒体在这次新冠病毒议题上才也真正认识到他们的理解的“开放”与中国实际的“开放”几乎是两回事。

言论为政治服务,是许多国家防范资讯流通的手段。中国对资讯的严控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维稳是中国维持政权不倒的因素,第一个发现新冠肺炎的8位医生会“定义”为扰乱民间的造谣者,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李文亮医生的善意揭露最终没能获得“严肃看待”,只是证明一个医者的专业判断与良心,在面对国家机器,几乎无用武之地。政治高过一切,李文亮估计不会是最后一个牺牲者。

中国人怒火被点燃

面对公安的威吓与警告,李文亮最后选择“认错”,完全屈服于威权体制的“道德”,无力反抗。尽管他知道疫情扩散的严重后果,但他除了妥协还能做什么。选择妥协尽管无奈,但当他太了解一己之力去对抗庞大的组织无疑是以卵击石。

李在2019年12月30日发布疫情消息后,就一再被干扰、威吓、训诫等。估计如果他再度发文,等待的就是强制拘留。做为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在被训诫后到国家启动应急响应这段时间,李医生做为最早吹哨人也只有无奈的等待“国家的悲剧”上演。何其的讽刺,何其的无奈,当您看到灾难即将到来,您却有心无力力挽狂澜。

李文亮之死,终于点燃了中国人的怒火,微博用户创建了“我们想要言论自由”的标签。短短5个小时就达到超过200万浏览量和5500多条帖文。

报道称,要求“言论自由”的风潮,起自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独立学者笑蜀等多名自由派学者签署致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公开信,他们提出将李文亮逝世的2月6日订为“国家言论自由日”。

“爱”与“害”在一线之间

一位医生用专业知识发布预警被斥为“造谣”,不得不用生命的代价去证明它不是谣言,这个中国式悲剧。人们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言论自由与身家性命之间的关系,并以各种形式发出呐喊。

美国新泽西州的梅嫩德斯参议员、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以“英雄”来形容李文亮。中国抗SARS专家锺南山也高度肯定李是“中国的骄傲”。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刘晓波等人曾起草的《零八宪章》就是要推动中国的自由、人权、平等普世价值,但还是被官方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重判。可以确定“言论自由”的完全限制,面对传染病的病毒,连医生的专业劝告都被消音,最终付出的是每一个无辜生命的惨痛代价。

“爱”中国,还是“害”中国,看来在一线之间,很多人观念不清,“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看似人人都懂,但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到底中国要等待多少的悲剧才能醒觉,还是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与宿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期待中国明天会更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是吗?

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教育中心理事及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