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届大选马华除了在传统选区上阵之外,也可争取攻打民政上阵的选区,但马华是否能够推出足够形象鲜明、年轻化,以及有活力的候选人仍是个未知数。

在企业界有这么个说法:“个人干不过团队,团队干不过系统,系统干不过趋势,趋势干不过逻辑。”套用在国家,政党,公司组织,均适用之。看回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由兴盛走向衰落,均是逻辑出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层做出了不合逻辑,违反民意的事。

自林良实掌握大权时代,马华经历了1990年大选的重创之后,积极打造民生服务牌,而马来西亚正走在经济起飞的道路上,经济前景一片大好,加上国阵政府进行小开放政策,对华文教育较之前宽容,民办大专如南方学院和新纪元学院先后设立,这时期的华人社会对国阵政府是颇有好感的,尤其阿都拉任相时期,其温和开明的形象,一度让华社上下充满期待。

长期依赖巫统喂票

在1995年至2004年的三届大选期间,马华表面上是处在人强马壮,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得最好的年代。大选时仍能够得五成以上的华裔选票的支持。马华都能在混合选区过关,即便是华裔选民超过六成的金宝、马六甲市亦被马华所攻克。

当社会的趋势没有太大的不利情况浮现,党领导层的决策与发展方向就没有被检讨的压力。自信自满的领导层甚至以为党的胜利是自己领导有方。事实上,马华长期依赖巫统喂票,在逻辑上,这已埋伏在选战落败的风险。如同一家企业体只有一两种获利的营运模式,一旦大环境出现变化,马上就出现存活的压力。

1999年大选,当巫统自1987年后再度出现分裂时,马华的危机其实已经出现。只是,选择偏安的领导人仍然不愿面对现实,继续沉浸在既有的舒适圈(更贴切的说法是缺乏视野导至没有反思的能力)。

居安不思危,马华不幸的在最稳定时期发生内斗,打从双林过度到黄陈,马华内部已经出现裂痕,当党外不满国阵的趋势已经开始酝酿时,党内又不按逻辑行事,马华在2008年大选败之后,仍然没有反思如何改弦易辙,重新出发,反而内斗愈斗愈凶。黄家定退而不休,趁翁蔡大斗法回锅共同演出三国演义,其后,马华内部可是暗流汹涌,无暇去思索如何去复兴党务重拾华社的信心。

缺乏改革勇气

而这时期马来社会已经陷入战国时期,除了巫统只剩半壁江山之外,公正党和伊党也分一杯羹,这三个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从社会趋势来看,2008年大选马华最大的传统票仓──马来票已经被捣破,但马华领袖即便知道问题根源所在,为了眼前的利益──党职与掌控党的资源,岂还有大胆破旧立新勇于提出改革的勇气?因此,按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华在2013年及2018年两届大选继惨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2018年大选,马华在华社支持率滑落至惨不忍睹的5%,所参选席位只赢得1国2州,其中15个州议席和4个国会议席更史无前例地丧失按柜金,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不知马华高层可有振兴的计划?如果要东山再起首先明确化本身的定位,省思未来要继续当在野党呢?还是期待奇迹出现搬师回朝入主中央?

如果设定的目标是后者,那是要选择和巫伊合作呢,想尽办法讨好巫伊掳获马来票呢?还是在华人社会积极耕耘,寻求获得华社的委托?这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难题,只能选其一。即便选择鱼,也不能保证可摸鱼瞒混过去。

吸引首投族需新思维

再者,来届大选马华除了在传统选区上阵之外,原先由民政党竞选的选区也可争取由马华代为把关。因此,马华攻打的选区可能会超过50个国会议席,但是否能够推出足够鲜明的形象、年轻化,以及有活力的候选人仍是个未知数。

可以预见的,600万的首投族是朝野政党倾全力争取支持的目标群体,做为马华最大对手的行动党进行大换血是必然的趋势,而马华可曾做好换血的动作?

从台湾刚落幕的选举可看出,要感动新选民,要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就得使用新思维与新策略。客观来说,马华既有领导层辩才仍有许多改善空间,个人视野和抒发的政见尚欠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大课题时,不能老是抱著小媳妇心态,尤其死忠份子若只会泼妇骂街而拿不出丁点的论述,显露的是马华底气的脆弱而已。

郑名烈

华社研究中心董事,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