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能创造文化的动物,总会在彼此之间构筑某种文化边界,如说族群、语群、政体、政治意识形态、宗教等边界。质言之,虽说有关边界经常都是一种蛮主观的文化建构,但往往被某些人视之为非常本质、客观、内在的东西,甚至还比实质的地理、生物等差异所构成的边界更真实。

如说宗教,因涉及出世间的神圣时空及权威,其所规定的差异和边界,在许多信徒心中往往是非常真实,乃至丝毫不可质疑、冒犯的。具言之,信不信教,包括建立有关认同,对其人而言乃关系是非、真假、善恶,甚至生死之大事。的确,在古代宗教势力比较强大的某些社会,不信仰主流宗教可能会给个人带来挺严重的后果,极端的例子便是得承受极刑,乃至死亡。

当然,随著现代化所捎来的理性化、世俗化及多元化等演变,大体上——除了像“伊斯兰国”恐怖组织(IS)、塔利班之类的特殊个案,现代人大多已学会理性看待和处理宗教边界,不再过于执著和纠结于之,否则社会诚难以正常运作。包括宗教界本身,如今也比较积极尝试跨越,乃至淡化边界,鼓励信众多接触其他宗教及其信徒。某些更开明和进步的宗教组织,甚至也会和其他宗教组织合作进行涉及教理和修行的深度交流、教学及研究。

惟不管怎样,且不说世俗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今天在一些仍非常宗教化的社会,宗教边界的作用和影响还是相当实质的,且经常会有一些声音呼吁建立更森严、坚固、紧密的边界,以免信徒被“污染”或“伤害”。有时候这些呼吁已越界至漠视、侵犯基本人权的地步,如说禁止非信徒分享一些公共空间和设施,或者禁止信徒依个人喜好而选择信仰,乃至生活方式。宗教边界对社会的隔阂、分裂及侵权作用,由此可见,著实不能小觑。

不利社会和睦

事实上,即使未到侵权的地步,一些宗教组织和人士的边界意识过于强烈,显然也不利于社会和睦及文化交流。如说确有一些信徒是绝不会踏入其他宗教道场,也不会出席其他宗教的庆典等活动,甚至也不会稍微触碰与其他宗教有关的物品的。虽说这算是比较消极的“自我设限”,但动辄视其他宗教之事物(乃至人)为“禁忌”或“畏途”,除了予人观感不好之外,其实也的确剥夺了本身认知、感受和了解其他宗教的机会。

当然,直到今天,的确还有某些宗教组织和人士直接把“非我教者”视为“非、假、恶、死”之渊薮,所以自然不会允许或鼓励信徒去接触其他宗教。对其人而言,这即便无害,但至少也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无谓之事。惟本质上偏感性的信仰虽大可“只取一瓢”,但人一生难道不值得多少依理性之召唤而尝试去开拓其他宗教可能蕴含的真相、真知和真理?

总之,宗教所建构的边界当然有其合理性,毕竟这有助于整合、集中、强化信徒的宗教认知、意识、情感、认同等。惟理性而言,任何边界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封闭和排他,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促成社会割裂和冲突。人们诚该对宗教边界有更多清明、客观、开放的审视能力——如不是质疑的话。

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