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本栏以〈脆弱牛〉和〈回头牛〉为题的文章,以警示的方式提醒读者对于市场短线的风险,在散户短期情绪亢奋的情况下,往往是最容易被套牢的时间点。这一期,我们窥探一下投资者如何面对中短线可预测性的市场回调风险,为自己把握机会,在投资组合当中实行相对稳定的投资方向。

近日吵得热烘烘的不外乎中美两国对于关闭双方领事馆的新闻,投资市场也在避险情绪下相继出现回调。回顾两国历史,中国和美国在1979年建交,同年在得州休斯敦设立第一间总领事馆,41年后,中美关系绷紧,休斯敦总领事馆被特朗普政府限令72小时内关闭,限期来临前馆方人员急忙烧毁文件。中国外交部指摘美国单方面政治挑衅,中方随后在7月24日上午通知美国驻华使馆,决定撤销对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设立和运行许可。

两国互关领馆,表面上是以牙还牙的对等扞格,但冤冤相报会否在“修昔底德陷阱”愈堕愈深?按照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学说,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崛起,惹来陆地霸主斯巴达警惕,随之双方交战。历史上,既有霸主面对新兴强权的时候,多以战争告终。而不少现代学者不约而同认为,中美关系早已处于“修昔底德陷阱”。

关于中美两国开战的疑虑,此时再也不是杞人忧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决不承认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美军两艘航空母舰“列根号”和“尼米兹号”分别与印度、日本和澳洲在相关海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以示对中方在该地区“不合法主权”的反制作用。除了南海以外,台海危机也是中美冲突的热点,随时由于敏感的台湾问题而兵戎相见。

在过去两年,中美关系的每况越下,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对全球社会、经济以至金融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颠覆了不少固有的商业模式及行为习惯。相信大部分人都坚信,美中关系正常化已经在可见的将来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投资人又该如何为中长线部署呢?

经得起危机考验

今天为大家介绍以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及公司管治(Governance),即“ESG”作为投资主轴的投资概念。其实ESG概念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半年内,ESG表现较好的企业,在处于危机出现时更能经得起考验,在市场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直接提升相应的ESG投资的需求。

在2020上半年,当环球股债因为疫情而急跌时,与ESG相关的基金跌幅普遍较小。从资金流向看,根据晨星Morningstar数据,在今年首季,全球可持续基金录得456亿美元/1943亿令吉净流入,其中在亚洲净流入为纪录新高,而全球整体基金在当季录得3847亿美元/1.6兆令吉净流出,反映在逆境时ESG相关基金特别得到资金追捧。

回顾过去环球股市波动时,ESG表现较佳的企业,回报也较好。比如在2018年环球股票受中美贸易摩擦及加息等因素影响,全年录得8.9%的跌幅,但MSCI ESG领袖指数当年跌幅比环球股票少1.7个百分点。过去3年,ESG领袖指数的年回报率亦高出1.3个百分点。

重视ESG的企业,一般有较好的风险管理,对供应链中断、天灾等突如其来的事件已早有准备。以本次新冠疫情为例,假如企业早已准备好成熟的应变计划,快速调整业务策略,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又或者安排员工在家工作,透过科技保持与客户沟通,避免营运中断,便自然有助减少企业的损失。

另一方面,在危机中公众更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期望企业生产需求急升的产品,保持价格稳定,甚或避免裁员,与大众共渡难关。此等行为有利于企业形象提升,从而惠及业务发展。因此,拥有这类“特质”的企业往往会被视为“优质”,相关的股票和债券有较强的抗跌力,所以在经济不景时跑赢市场的机率相对提高。

不过,要把理念转化成财富,首先要认清企业是否拥有经得起考验的ESG特质。这就需要借助监管机构和专业评级机构的严格评估和有效的系统验证,才能挑选到真正落实ESG投资策略的企业。

大国之间的斗争和瘟疫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新鲜事物,合适的投资策略绝对可以驾驭这一类不利的风险,甚至在新常态之下认定会受惠的公司,往往更容易受到资金的追捧。大部分的投资者都容易对市场作出过于简单的因果关系判断。然而,金融市场的走势不是科学,没有任何必然性,更倾向以总体资金量为基础的“民主”(少数服从多数)。

假如投资者要避免被短线市况牵住走,便需理解市场的本性,才不会不断的徘徊在市场里的每一次追涨杀跌,甚至惨被割韭菜的无限轮回。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