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项重要经济数据已在上周公布,美联储维持利率在零至零点二五厘不变。此次政策声明符合市场预期,一方面强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击就业及通胀,另一方面重申将动用一切工具支持经济复苏。

此外,美国商务部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32.9%,创下自1947年美国政府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最大跌幅。在疫情之前,美国单季GDP最大跌幅发生在1958年,单季跌幅达10%。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单季GDP的最大跌幅为8.4%。

细心观察,基础设施、设备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企业投资创1952年以来最大跌幅;住宅投资创1980年以来最大跌幅。最重要的个人消费类别显示,第二季度美国实际个人消费支出下降34.6%,同样创历史最大降幅。

美国企业倒闭潮

另外, 占美国经济14% 的工业制造业,按年下降43%。然而,从细项发现,因为汽车工厂的关闭与飞机需求崩溃导致耐用工业品在第二季度按年下降了58%。不仅如此,GDP占6.5%的建筑业也按年下降18%,而新屋动工数据也显示住宅建筑活动按年下降约76%。

以上各种GDP数据的细项,不仅显示美国经济陷入困境,更描述了美国实体经济当下情况比我们想像中更艰难,复苏之路在疫情确诊数据高居不下更是依然遥不可及。加上许多财政刺激计划快将结束,新的一波中小企业倒闭浪潮如箭在弦。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暴发以来,数以千计的美国企业已经先后走上破产法庭,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和资产过百亿美元的行业巨头。美国已有超过3600家企业在今年申请破产保护,同比增长26%。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默默关门的自雇人士或家庭作坊难以统计,它们是疫情最直接的“受害者”。这些商户分散在美国各地,它们的倒闭通常不会引起过多关注,但却是最真切地伤害到每一户家庭和个人。

失业救济申请人数一直处于历史高位,而且还在上升的趋势当中。根据美国劳工部7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达到143.4万人。这是该指标连续19周超过100万人大关。根据《纽约时报》估算,美国本土实际失业率更接近27%。与此同时,国际劳工组织更警告,约占全球劳动力一半的16亿非正式经济工人,正面临“生计没有著落的迫切威胁”。非洲联盟报告,光是在非洲,就有2000万个正式和非正式类别的工作岗位岌岌可危。

讽刺的是,冰火两重的奇怪现象,不仅在崩溃的实体经济和极度狂热的股市出现,更难以置信地在劳动就业市场出现。当一般民众在苟且偷生,温饱难以维持的环境下;另一边厢,随著美国科技股六巨头的股价称霸宇宙,相关的新经济类别就业岗位,却正在上演疯狂的抢人大战。

自美国政府下令从今年6月起,暂停批出技术人才的工作签证(H-1B)到本年底,当地科企从海外招聘人才便难上加难,企业只能从本地职场入手,这让相关行业整体薪酬水涨船高。据美国技术职业网站Dice Insights发现,合称FAAMNG的六大科企(面子书、苹果、亚马逊、微软、奈飞(Netflix)和谷歌),上月起出手招聘人才格外阔绰,

其中,奈飞更不惜重金抢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受聘于奈飞且拥有H-1B签证的员工年薪中位数,是其他科企两倍以上,普遍达39万美元/165万令吉。比如高级软件工程师,其年薪高达60万美元/254万令吉;即使是技术写手(Technical Writer),年薪也达12.5万美元/53万令吉,远远高于一般技术人员的平均年薪9.4万美元/约40万令吉。

据报导,以软件工程师为例,若持有H-1B工作签证,又受聘于苹果、微软及谷歌等,其年薪中位数于2019年10月时,由12万美元/50.87万令吉起,但到了今年7月份,即使出手最低的谷歌,也以14.2万美元/60.2万令吉起吸纳人才;其中面子书和苹果,更愿意出价约16.7万美元/70.8万令吉。

资金流入少数企业

在世纪疫情面前,世界各国主流政策依然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任何量入为出的谨慎财政政策,在此刻也已经变得极度政治不正确,皆因没有任何事情比推动经济复苏及拯救万民于水火更迫切。问题是,无论再多的货币宽松,全球为抗疫采取的防控措施,已经让消费、商业、社交模式出现结构性的永久改变。愈来愈多经济活动转移到家居和虚拟世界内进行,许多工作岗位更是一去不复返。

当失业情况一旦由周期性转变为结构性,所谓的新常态化已经出现的前提下,试问对于各种传统式,旧经济下的失业大军,又如何能协助他们,在新常态下的新经济模式,配对到与传统产业技能不吻合的新型就业岗位呢?

各国的宽松政策,看似在解决当下失血的实体经济;但相关政策及新增的货币供应因为缺乏公平有效机制,造成巨量资源与资金流入少数企业与相关人才阶级;不单制造了异常的冰火新常态,更造就了更严重和影响深远的贫富悬殊分化。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