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

你遇过这样的情况吗?就是在商场闲逛或小贩中心进食时,一只手拿著印有某个慈善团体,比如孤儿院、老人院、残障中心等的照片和资料的传单,另一只手则是文具或玩具的年轻人。

他们其实在寻找善心人士。一般上,他们会在跟你打声招呼后,就介绍慈善团体的性质,并表明机构欠缺经费,你付出的钱都将用于协助不幸人士,所以希望你慷慨解囊。

一些人出于同情心,都会不介意掏出数十令吉捐给慈善团体。殊不知的是,这些年轻人中,有一些背后其实是属于一家筹款中介公司,专门训练“义工”销售技巧,并让“义工”们从公众的捐款中抽佣。

别小看这些“义工”的薪金,有者甚至可以达到每月7千至1万令吉的进账,比多数大学毕业生的薪水还要来得高。

其实,报章曾经在数年前揭发筹款中介的存在,就爆出公司的老板及管理层出入名车。倘若纯粹为慈善团体筹款,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排场呢?

随著网络技术的发达,再加上行动管制令的实行,这些“义工”便将线下的作业转移至线上,通过WhatsApp传短讯和打电话给公众,声称本身是某家机构福利中心的义工,要求当事人捐款。同时,他们也会发送详细的故事和照片,以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

提供培训以自力更生

其实,有些受惠的慈善团体也知道筹款中介从中抽佣,但在行管令期间,中心的捐款大幅度减少,有者甚至完全没有收到捐款,于是唯有依赖这些中介协助筹款,这样至少能让中心继续运作。毕竟,慈善团体的对象多是弱势群体,并无法像一般的商店可以随时停止营业,否则有需要的群体将何去何从?

筹款中介的存在也不全然是坏事,问题是在于筹款中介没有在进行筹款前,向捐款者交代款项的去处,让捐款者误以为全部款项悉数流向慈善团体,而这就涉及欺骗的成分了。

这个问题也曝露政府长期以来忽略慈善团体的需求,导致多数的慈善团体必须自力更生,设法筹集运作成本。问题是,有些慈善团体欠缺人力来进行筹款,或向特定机构申请援助金,只能被动地等待善心人士的协助,导致他们无法筹获长期运作的基金。

政府当然无法完全资助所有的慈善团体,但可以考虑为这些团体提供培训计划,教导负责人永续经营的概念,让慈善团体能够自力更生,避免在无可奈何之下被迫接受筹款中介的“协助”。

郭碧融

七字辈,毕业自槟城理科大学传播系,现为私人学院讲师,业余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