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近30年来政经贸学界的热门话题。在1980-90年代,多数人认为这是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可近几年来,特别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则流行谈去全球化。何以它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主因在于,其进程中,出现了赢家与输家。

1980-90年代,多数人认为全球化较有利于发达国,可进入21世纪后,这个论调出现了转变,日益多的发达国家的人觉得全球化危及他们的就业与工资。目前,一般认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是其最大赢家。只是,长期来看,它较有可能是个共赢的进程;因为,全球化旨在把全球变成单一市场。

依据主流经济理论,它有助于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生活水平与福利。易言之,它扩大了全球经济总量;只是,在这过程中,难免有些经济体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困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惟最终而言,卷入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体,均会在不同方面受益,如中国人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全球商品与服务需求便会水涨船高,有更多的中国人有能力出国旅游,进而旺盛了当地旅游业与相关服务,泰马新便是一例。即便是美国,在2019年前,也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与游客中,赚取了好几百亿美元的外汇。

反全球化不明智

至于, 那些被全球化绕道而过的地区,如非洲反而没能从中受惠。伸言之,反全球化是不智的,最佳对策是善用全球化而非避之。据主流经济理论,全球化会产生一个趋同(Convergence)进程,因为按照比较优势,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只要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便会产生更大的效率,进而逐步拉近不同地区的土地、工资、资本的成本等差距,而实现共同繁荣。

当然,理论归理论,现实可能复杂得多,特别是政治上的复杂因素,任何变化均难免会一定期间内产生赢家或输家,那些在短期内受损的既得利益者,总会群起反对变化,特别是该国缺乏社会安全网与应对不当时,更可能引发排外的民粹主义风潮,包括发达国如欧美。其实,欧美发达国的问题并非全由区域化或全球化引起,也涉及了更复杂的因素,如科技进步、意识形态与不同利益集团的作为。

近30年来,科技特别是讯息技术进步神速,使得许多行业可以用更少人力完成同量或更多的工作,如金融银行业在线化,便大幅减少了人力需求,连大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关闭了百多家银行分行。在高工资地区,这个趋势更是明显,这是个就业对效率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出路在于如何再培训人力资本,让本国人口转向不同的新兴就业机会。旧行业减少或消失,新行业则随之兴起。当然,这里有个新旧产业、行业、职业精英替代速度是否适配的矛盾。因此,国家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吃重,如建构适当的安全网,就业再培训,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就意识形态言,一般认为,1980年代由美国与英国推动的新自由主义(如自由化、放宽各类管制、私营化等)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本来资本主义就是个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制度,而自由化则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强或富者更富,成了赢家通吃的大赢家。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是个创造性破坏的进程,社会也是在这种规律下前进。

需新制度减少输家不安

关键是,由谁负责让输家、弱者不会全输。这就需要有一套新的制度安排或社会契约,以便减少输家弱者不安。若否,输家群起反全球化,如1 9 9 9年在美国西雅图发生的反全球化暴力示威。说到底,这是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事宜;只要应对得宜,总的来说,卷入全球化是利大于弊的,特别是对小国而言,小国小经济市,市场小,难发挥需要经济规模的产业或行业,只有借助国际市场才可能扩大市场规模以利己。

约言之,全球化虽然充满挑战与危机,可只要应对得当,是机会大于威胁的,不可为了一时的自保,而招致停滞与没落。

孙和声

时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