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贪污是国家发展毒瘤,全民应拒绝官商勾结,对贪腐“零容忍”。只有国民勇于拒绝贪腐官员继续巧取豪夺蚕食国家资源以自肥,国家才可能看到希望。509大选就是因为高举反“一马公司”贪腐的旗帜,结合马来政治力量,才创造了历史。

然而,一旦国家机器试图借贪污之名打压政敌,把反贪当成政治工具对付异己,此举无疑对国家体制的伤害比贪污本身更大,不容小觑。

从执政党到反对党,前财政部长林冠英命运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今天国盟理解对付政敌最好的“妙招”,就是胪列反对党领袖贪污罪证以达到致对方于死地的震慑效果。林冠英被控在海底隧道中的贪污案,真相如何有待时间验证,但人民心中会有一把尺。

林冠英的贪腐是事实还是虚幕,明眼人心里有数,行动党发起“一人10令吉,与冠英同在”筹款活动会激起同情不是偶然,在疫情经济不景下一星期内达到400万令吉巨额筹款,显示人民对政治动机检控存在一定程度不满,更厌倦国家机器被政治操控。

检控须举出有力证据

贪污事证、物证是否齐备、是否确凿、是否无误,是否充分都应是反贪会需要公开的“实情”,这是让人民信服的基础。反贪会的道德与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人民对反贪会观感及是否“中立”的评价,如果反贪会无视本身“失当”行为,势将导致人民很难建立对反贪会的信任。

当民众认为反贪会是“选择性办案”,今后该组织将失去在检控犯人时的道德基础。反贪会唯有对贪污大鳄绝不手软的同时,也绝不诬赖无辜者,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这样他们才能建立道德权威与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槟城海底隧道工程是涉及总值63亿令吉的庞大计划,林冠英被控的罪名是利用职位向承包商收取回扣。我们期待反贪会能“更缜密”行动,除了对林银行户头往来细节作搜证,必要是到林住宅探查是否匿藏巨款,这是寻找“有力”证据的地方。但遗憾的是反贪会没有大动作,让林“有力”反驳贿款在哪?反贪会也拿不出交易录音来佐证。

国盟政治的盘算,其实昭然若揭。前首相纳吉贪腐案,早成为全城关注焦点。高庭7月28日宣判纳吉所涉“SRC国际公司”案有关失信、洗钱及滥权等7项罪名全部成立,判处12年监禁和罚款2亿1000万令吉。SRC国际公司是纳吉担任首相期间设立国家投资基金“一马公司”的前子公司。

应勇于拒绝政治干预

有评论认为,纳吉贪腐案为了达到政治平衡,确保国盟形象不被纳吉腐败案牵连而被反对党当“箭靶”,因此顺理成章把林拿来祭旗,确保希盟+对外嘲讽国盟贪腐时本身道德先矮了一截。以形塑执政党内巨贪与反对党贪腐形成五十步笑百步的尴尬。林冠英有力反击海底隧道计划是公开招标,并由州政府官员、行政议会或相关专业技术委员会决定,反贪会如何在间中找到“猫腻”,充满悬念。

最近,政府工程颁布成为国会议论焦点,财政部长东姑扎夫鲁指控前朝希盟财政部通过直接协商,颁布101项总值66亿1000万令吉工程合约,其目的在指证希盟执政时有照顾朋党之嫌。但却功课没有做足,导致希盟反击政府直颁工程清单其中95%或62亿5800万令吉是国阵时期所批工程。换言之,希盟直颁工程只占该数额5.3%,即是3亿5200万令吉。

而这3亿多金额中其中48.3%或总值1亿7080万令吉也是由时任部长祖莱达领导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门的直颁工程。有媒体嘲讽希盟当时既然有直颁工程行为,与国盟就是一丘之貉,企图模糊争议焦点,但却把“特殊”情况视为“常态”。其实,财政部被允许在根据政府准则下对“特殊情况”可免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颁布合约,包括危机或自然灾害时期的采购、涉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采购等。

前首相马哈迪挑战东姑扎夫鲁公开希盟直颁工程完整名单、涉及企业及谁从中受益,同时一并公开国阵及国盟直颁工程。遗憾的是这些极重要的讯息,没有得到“积极”反应,竟然沦为不了了之“无头公案”?这是“解密大新闻”,媒体怎么却轻轻放过“揭露”与“穷追”。

香港一直被肯定为世界廉政的地区,世界著名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清廉指数1995年公布以来,香港一直保持在全球最廉洁的二十个经济体内,无疑的香港廉政公署扮演举足轻重角色。“透明国际”透过整合多项数据来源,将世界各地专家和商界人士对各地公营领域廉洁程度的观感编制成一个综合指数。2018年公布全球清廉指数,香港在全球180个地方中排名第14位。

在香港,廉政公署、律政司及司法机构分别在调查、检控和审判方面独立行使权力,坚决恪守法治,及严谨制衡机制,由于廉政公署的公正不受政治干扰,早在民众矗立形象。

我国反贪会是否公正不阿、是否勇于拒绝政治干预,这是我国反贪是否能有效建立“可信赖”的重要指标。事实上,香港廉政公署在反腐的认知上已经取得成果,从一个容忍腐败的文化向拒绝腐败文化的转型。

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反贪会角色至关重要,如果反贪会轻易落入政治泥沼而去服务政治需要,试想国民又怎敢对反贪会寄予厚望。

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教育中心理事及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