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2021年财政预算案》备受瞩目,政府如何振兴国内受新冠肺炎影响的经济,协助人民度过疫情的冲击,都是人民所关注的课题。然而,这次的财政预算案中有一项——“18岁至20岁的青年将获一次性50令吉的电子红包”备受争议,让人不禁问:这群人真的很需要这笔钱吗?

去年,国会通过《2019年青年社团及发展(修正)法案》后,将青年的定义从40岁调低至30岁,意味著马来西亚对 “青年人” (belia)的定义为15岁至30岁;而联合国对 “青年” 的定义则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人。因此,在这项 “电子青年计划” (eBelia) 中的电子红包为何只有18至20岁的 “青年” 受惠?实在让人摸不著头绪。

参考了几个对“青年人”的定义,却找不出一个只针对“18岁至20岁”这个年龄层所做出的定义,他们既不可代表所有青年人,也不完全属于大专生的群体。难道这群人还有什么特殊的身份?笔者只联想到一个——“新选民”。

我国在去年将原定投票年龄从21岁降低至18岁,根据选委会预计,如果大选在2023年举行,将增加380万年轻新选民,即占了目前全国1500万选民中的25%。可想而知,这群有可能左右我国未来政治格局的年轻新选民是多么的重要。

再者,这群新选民有著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政治理念,因此他们的政治动向是个“未知数”。如何拉拢这群政治动向未明确的人?可能就唯有尽可能地给他们福利,像是50令吉的电子红包。所以,这群年轻人真的缺这50令吉?还是这只是拉拢选票的策略?相信不少人也有著与笔者一样的疑问。

不合理的电子红包

事实上,笔者对“50令吉电子红包”引来那么多不满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它存在著诸多“不合理”的因素,这里把它整理成2大因素:第一,其他群体的人更适合获得这笔钱。近日,高教部长拿督诺莱妮曾指出,由于就业市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预计会有7万5000名毕业生无法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如果把这笔钱转为帮助这些毕业即失业的青年人,是否会比较恰当呢?

当然,这只是笔者提出的其中一个例子。虽然50令吉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足以让有需要的人饱餐几顿。因此,这笔钱用来帮助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是否更有意义呢?

第二,这与马来西亚对于青年人的定义不符,容易造成非议。倘若今天这50令吉是给15岁至30岁的青年人,争议不会像现在那么大;倘若今天这50令吉是给所有大专生,人们也不会议论纷纷。究竟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只让18岁至20岁的人获得这50令吉的电子红包呢?目前除了他们是新选民的原因以外,笔者实在想不出其他更令人信服的理由。

最后,笔者希望《2021年财政预算案》能够真正地振兴我国低迷的经济,而不是沦为争取政治选票的手段。新选民在下届大选中固然是个重要的群体,但赢得人民的认可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把钱花在更需要的地方,才是胜利的一局。

叶翠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