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工作遭到减薪痛苦吗?

“当然痛苦。”很多人会立刻大喊。在这之前,相信大部分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减薪”这个词——什么,要减薪?那我宁愿辞职跳槽。怕什么,东家不打打西家,我不相信找不到其他工作!这种反应很正常。就算是12年前的全球金融风暴冲击,首当其冲的都是西方国家,亚洲各国则几乎防御力十足,大马也有惊无险挺过危机,短短1年,经济就摆脱萎缩的出口市场及谨慎的内需情绪而强势复苏。

当时,虽然部分企业受到影响,隔年可能暂停派发花红或常年调薪,却鲜少听见有减薪消息。

因此,现在减薪成为职场新常态,有些工作量不减反增之馀,要辞职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受薪人士心情自然会莫名郁闷。

不过,比起被解雇的人,减薪者又无需太难过。

很多人以为被炒鱿鱼的,肯定与平日表现不好有直接关系,才活该被炒,孰不知很多是非战之罪。我身边几个朋友,都是公司承受不住经营压力而被迫缩编人员,甚至是关闭整个企业。

这与个人表现优劣无关。就算平日工作勤奋,销售业绩不断刷新高,一旦行业进入寒冬期,公司资金不够雄厚,最终也得被大环境开刀。

丧失工作,毫无收入,生活开销与账单还是接踵而来。唉,收入与价值一下子被双重否定,光想像就觉得压力山大。

无报酬且任劳任怨

不过,比起“无偿工作者”,上述两种人的处境显然又不算最糟。

所谓无偿工作,就是无报酬且任劳任怨的工作——你会直接联想成义工对吧?某程度上是,但若我告诉你,无偿工作者其实是你的母亲,你的手足,或是你的另一半,你会有何感受?

受到疫情冲击,导致很多人都逼迫在家工作,这原本像是听起来挺好的事,至少可省下许多交通时间,也不必在外用餐,累的话也可直接在家躺下休息。

不过,这或许是单身人士的美好生活。对家庭人士来说,在家工作不仅不轻松,反而还必须承担更多劳力与精神压力,无偿工作量变多,身心俱疲。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抱怨(尤其是女性),在疫情笼罩期间,她们处理家务的工作变得繁重。由于所有人都待在家,导致她们除了要照顾老公与小孩,打理三餐外,也因为在家时间变长,杂事变多,必须要花更多时间去处理。

最惨的是,由于疫情加重,医疗体系支援系统应付不来,导致部分待在家的人,还必须额外担负起照顾家中病患的责任。

没有护理知识,也没有特定休息时间,某些无偿工作者甚至还是减薪者或解雇者,职场受挫已让他们疲累,在家还必须承担那么多义务性的无偿工作,能不陷入忧郁或发疯真的称得上超人。

“她哭,我也哭。”一个育有3岁小孩的朋友说,某天女儿莫名闹别扭,老公忙著连线会议躲在房间,她本身却有工作也要赶交,结果在狭小的空间内压力无处宣泄,精神突然崩溃,最终无助地与女儿一起大哭。

重点是,在家默默付出的无偿工作,却被社会认为“这个本来就是你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刻板印象更加深某些女性的精神压力,导致很多人每天都与心理极限在搏斗。而这类疫情笼罩下的“宅暴力”,实际上也算是精神家暴。

“如何能帮到你?”我曾询问。

“工作负荷量变大我认了。”朋友说,“但我希望付出的价值能被看见。就算家人无法一起分担工作,至少说声谢谢,或是偶尔让我请假,这样至少能稍微抚平我的焦虑与辛劳。”

我能体谅。以前心情不太舒服时还可往外抒发,许多人会挑一间喜欢的餐厅吃东西或旅游来转换心情,但目前病毒四伏,人只好被迫待在家里,被迫承担额外工作之馀,连稍微逃避或喘息的空间都没有。

我并非是心理医生,无法真正为这段期间因生活习惯改变而难过的人提供最好的谘询。但我知道,无论是疫情造成的经济或家庭压力,都已经堆积成为前所未有的集体高压,随时都可能造成更可怕的悲剧。

无法分担工作,就学习跟这些无偿工作者说声谢谢或拥抱吧。有时简单一个动作,或许就是解开这个高压世界的起始解锁。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