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的来袭,让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线上教学、远距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个性化学习……。这些有别于传统的实体面对面教学模式,其实在很多有份量的、国际性的学校教育研究报告里已有迹可循——虽然,那个时候采用的不一定是这样的名称。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提及,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使知识和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它们可以把很高的信息储存能力与几乎个人化的利用和广泛的传播结合起来。”(167页)“……新技术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工具,提供了在保证必要质量的情况下满足日益增多和日益多样化的要求的前所未有的机会……。特别是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使用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道路,每个学生在个人的学习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170页)

24年前,上述的文字是预测和展望;24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对于受到疫情影响而停课不停学的学校教育而言——它已成现实。

线上教学更丰富

3月和10月行动管制和漫长的学校关闭期,让师生踏踏实实的积累了线上教与学的经验。暂且不谈线上教学技术面的问题(诸如居处没有网络、线路不好、电子设备不具足等等),在线上教学走入生活后,老师与学生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既谓新世界,就有了新的思维和行为。

老师们发现,他们在线上教学时可以分享的知识,来源和内容含量远远超过课本,而且内容和呈现方式也比课本上的更丰富和精彩;同时,为了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老师还须运用多向的互动方式,让课堂不是专题讲座,而是学习活动。

孩子们发现,线上学习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自主性:老师讲课听不明白的部分下课后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重看录影且次数不限;他们也可以边听课边查找资料,或下课后查找其他知识来源,以核实甚至质疑老师所教;作业呈现方式可以更多样和具备个人特色。

这一切,印证了24年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份报告所说的“多样化”和“个人化”的特点。而这也意味著,单向的、统一化的、集体性的教与学模式,即使不是全面退场、式微,但也正在加速转型,更趋近于融入多样化和自主性特点的教学模式。

落实多元评量

那么,作为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那个环节——评量(或一般说的“考试”)——又如何呢?提到考试,我们的头脑里浮现的免不了还是那样的画面:一群学生,各自端坐在位子上,埋头奋笔疾书,监考老师则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气氛肃穆,直到铃声响起。可是,很显然的,当教与学的形态已经趋向多样化、自主性甚至个人化,而评量依旧坚持统一化和集体性的做法的话,评量本身将失去它的意义和功能。因此,研究与落实多元评量,目前正是最佳时机。

今年,由于疫情与学校关闭,统一化和集体性的考试已没有条件进行,学校被迫调整行之有年的学年末的大考、总测验、公共考试预试等等总结性的学习评量,很多老师别出心裁,创新的发展出各类型的评量方式,如制作PPT与口头简报、绘制居住环境地图、上载朗读视频、学习单、街头采访、追溯家庭祖辈历史以制作家庭树……等等。

这些“被逼出来”的应对方案,事实上,都是具有价值的经验——它们经过集体研拟、具体落实、检讨反思、总结经验,最终都可以作为来年学校落实多元评量的基础。

老师们在这样的历程中,有机会对教学评量有更多的认知、更丰富的操作经验,甚至,更深刻的体会了它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助益。如此,多元评量的发展将慢慢跟上多样化、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脚步,以至同步发展,则学校教育的革新又将掀开新篇章。

至于学校范围以外的公共考试如SPM、STPM,或全国独中内部的“公共考试”——统考,由于它们大面积、统一化和集体性的特点,在这场毫无预警的瘟疫袭击下,致使它们陷于“挨打”和被动等待的困境——不可能取消,也来不及拟定替代考试模式的方案,只好一再展延考期。

我们当然衷心期盼今年的考生,到最新公布的考试日期当天,顺利步入考场,完成他们求学阶段的重要考试。然而,这次的危机,也提醒了我们,这一类的考试模式,是时候开始转型。欣闻独中统一考试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将出现新元素,例如语文科会增加口试项目,科学科会增设实验项目,让孩子不仅仅只能通过纸笔来展现学习成果。

评量当然很重要,但评量的“前传”必定是学习;没有让学习先发生的评量或考试,最终恐怕只是耗时间耗人力耗资源的体力活而已。疫情改变了教学型态,那,多元评量,也正其时也——它的存在,绝不是应对学校关闭后的一种“不得不”的消极手段,相反的,它是对自主学习的有力呼应,也为已经改变形态的教学提供持续发展的后盾。

(本文为2020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黄祯玉

独中教师专业发展督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