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疫情下的双失青年 
郭朝河

除了电商与物流业外,想必大部分人都沦为疫情下的苦主。无论是老板或受薪阶层、家长或孩子、老师或学生,都被冠病逼得窘迫,无一幸免。 

不幸中的大幸,这些人面对的问题常拿出来检视。纵然面对困境,伤口正流著血,至少有各方解决建议,疼痛某程度上被看见呵护,内心也多了陪伴慰藉的力量。 

但有一群人的痛苦遭遗忘——应届毕业生。 

“老师,有工作介绍吗?”最近接获一些学院生私讯,希望我能帮忙留意工作职缺。收到这些讯息时,内心百感交集。这些学生在校时乐观开朗,办起许多活动都积极,自尊心也偏高,要不是求助无门,实在是不会向他人开口。 

别以为只有大马毕业生才面对这种情况。 

最近与一些台湾留学毕业生聊天,他们也面对这种苦恼。虽然台湾过去1年疫情算温和,照理说经济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实际上全球封锁的效应仍隐约冲击百业,许多雇主都选择低调观望,不敢随意招聘,间接造成市场职缺紧缩。 

“加上我们是外国人,身份比较尴尬,税务与最低薪金制等措施都相对麻烦。但大马疫情糟糕,回去似乎也看不到机会,现在真的进退两难。”他们无奈表示。 

“集体待业”与“个体待业”

这让我想起刚毕业时的遭遇。当时满腹雄心,毕业后一心想要在业界大展拳脚,盼望所有学到的理论技能都可派上用场,孰不知视角太高,合心意的职缺太少,经过无数的面试与石沉大海后,傲气磨合,最终才向现实低头——先找个工作再说。 

不过,这两年毕业的学子情况还是不同;他们不是找不到好工作,而是找不到工作。 

“集体待业”与“个体待业”本质不一样。个体待业是在一个自由市场内,拥有充分的自我与客观环境条件考量后,在理性与现实间能做出的最大化平衡抉择。但集体待业的客观环境不太自由,市场流动率偏低,各行业职缺严重萎缩,就算是全校成绩第一毕业的学生,也未能重演过去业界争相抢人的优势。 

集体待业面对的,是整个大环境对毕业生不公平;他们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产业不给力。对他们而言,这一两年基本上就像虚度的空窗期。最糟糕的是若疫情拖到明年,陆续会有新鲜人毕业,就算市场开始回暖,职缺也僧多粥少,加上技艺开始生疏,这批人最终可能还是尝不到一丝甜头。 

“感觉我们生错时代啊!”有些人沮丧地说。

有些甚至因疫情困扰,课程草率结束之馀,还无法与一群老师朋友参加毕业典礼。没有毕业仪式感,就生硬地转身进入社会。从失学到失业,这批“双失青年”的苦涩可想而知。 

我能同理,但对于“生错时代”说法有保留。我相信没有好坏时代的绝对说法,至少比起以往,这年头还是有一些时代优势,例如网络界面的创业。 

以前谈到创业,最大起始考量肯定就是资金。没有资金,别谈创业。但目前的面书与Youtube平台等都能靠内容创作,配合点击率或广告来赚取收入,所谓的创业门槛就仰赖内容创意包装手法。 

这在以前听起来像神话,但现在就连不少口条不算好的人,都能透过网络自制内容来赚钱。姑且不论金额多少,至少放在疫情之下,这是个机会。 

尽管这段期间,大环境封闭苦闷,许多人可能面对看不见的未来,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心态,进而焦虑茫然。 

不过,我相信一句话——顾好当下每分钟,未来就会照顾你;在越不确定的环境,只有更明确地活在当下,才能慢慢看见曙光。 

转变目标

以前待业时,心里难免会无助,并会不断怀疑过去的人生经验。后来,我学习面对内心的孤独,训练自强之馀,也放下倔强,需要时也向外求助。相信我,有些事若找到对的过来人提供意见,心里会多了一些面对的力量。 

若真的看不见眼前出路,不妨可尝试转变目标。与其等待,不如学习新技能,或把所有知识再重新阅读一遍,你绝对会有新发现。毕竟,斜杠是个必然趋势,未来若要比同侪占优势,多一样知识技能,价值才能越被看见。
 
不健康的环境,就要更健康地活著。我常觉得,若这场疫情是此生最大的考验,那比起其他有重大财务负担的在职人士,毕业生可以在相对轻的财富负担下,更可以自由地思考疫情带来的意义。 

这段期间,把脑袋充实起来,把心灵练得坚强,把体魄练得强壮。与其否定他人说法,不如尝试学习看见每个人不同的观点价值。当能抱著谦卑的视角看世界,尽量用包容心态学习新事物,那我相信跨过这关后,幸存者都会真正感恩疫情背后的惜福价值。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