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

我国近日多起社会新闻,都受到很多民众的关注和讨论,不乏揣测性的言论出现在其中,新闻媒体留言区的“精彩”程度,堪比八点档剧集;但是为了逞一时之快而留言,可能已经对当事人或家属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社会新闻之所以成为茶馀饭后的话题,因为它与你我周遭生活息息相关,反映著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社会道德伦理的新闻。

《东方云Talk》鉴于近日的社会新闻事件,后续衍生的情况,邀请到大学学院兼职传播系讲师叶添鸿和注册心理辅导师李雪妮,来探讨媒体报导和网民留言的责任。

叶添鸿表示,大马的新闻媒体几乎都被商业利益所捆绑,需要广告收益继续生存,不惜以新闻标题吸睛,获得更高的点阅率,维持与读者的交流。

“大马媒体似乎没有办法,在没有厂商的支持和注资下独立存活,在抉择报导刊登的内容时,要考虑的是背后上百上千名新闻从业员的生计。”

他以国外媒体为例,只要报导中立的新闻,读者会选择收看,媒体就能存活,但他也坦言,这是乌托邦的想法。

回归到社会新闻报导陷入舆论漩涡,叶添鸿认为,此事不能完全怪罪媒体或读者,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供与求的关系。

“只要读者有阅读的需要,就会有网媒基于点击率的考量,持续推出这类的新闻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他指出,读者喜欢看图说故事,根据一张照片、一个标题或是表明资讯就轻易下定论,这是国内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但是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避开内容农场

他建议,读者选择阅读有品牌的新闻来源,避免从内容农场吸取资讯,因为内容农场背后为了点击率的操作,赚取广告津贴,也有可能威胁到个人资料安全。

“如果大马读者摒弃标题党,仔细阅读新闻内容,不看内容农场,就是开始在进步。”

李雪妮则提到,在速食文化下,人们都想要快速的完成一件事,快速阅读一则新闻,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

她说,人们会依照自己的情绪和喜好来学者阅读的内容,同时喜欢阅读简单的图片和文字。

她指出,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读者每日面对各种资讯,因此要有更强烈的刺激,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媒体出自商业考量和手段,知道要用什么字眼和颜色,迅速挑起读者情绪吸,引读者的眼球。”

叶添鸿(左)和李雪妮皆认同,大马不鼓励讨论的文化和填鸭式教育制度,长时间的情绪压抑,让不会表达的人们选择在网络世界宣泄。
叶添鸿(左)和李雪妮皆认同,大马不鼓励讨论的文化和填鸭式教育制度,长时间的情绪压抑,让不会表达的人们选择在网络世界宣泄。

长期受压抑 网络成宣泄管道

注册心理辅导师李雪妮表示, 我国文化和教育制度让人们自小的情绪受到压抑,选择到网络宣泄,因此她建议不要小看自己背后的情绪状态。

她指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没有教导学生如何去分享和表达一个课题,因此当在现实社会中要谈论一些课题时面对困难,由于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说法比较锐利的人就可以主导话题。

“慢慢地,有一些人长期压抑,无法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这时网络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管道。”

她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相较西方文化鼓励对课题进行讨论,在东方文化下,家中长辈在讨论课题上显得避忌,一旦有机会去说,往往会带著情绪留言。

她指出,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被标题和文字吸引选择留言和转发新闻时,却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被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和其他经验,所引发的情绪才做出这般行为。

“人有自我保护的动作,大脑机制会找理由来调整想法,合理化解释自己的行为;外人看来观念扭曲,但对他们来说是正确的事情。”

她建议,不应该强烈阻止留言,反而应该宣导;了解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发言时充满怨恨,审视自己,从根本解决问题。

她认为,应该设法进行更多的活动和分享,同时人们应该学习如何宣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况和自我疗愈,才会懂得关心别人。

自行脑补下判断

此外,她说,在人们的好奇心驱使下,大脑有个厉害功能,可以跟著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经验,自行脑补画面,然后快速下判断。

“媒体报导和网民线索引导,可能就你一点我一点,就在留言区创造了丰富的故事。”

她补充,也有人出自善意分享一些题文不符的新闻以做警惕,但可能不小心好心做坏事,反而让更多人阅读。

她建议,读者在阅读意外新闻时,需要尊重当事人和家属,并给予更多空间;不需要做不必要的猜测,留下祝福和安慰的话语就好。

“家属正经历哀伤,还要经历这些莫名其妙的标签和揣测。有的小朋友被同学嘲笑,深受影响,而且这些经历会伴随一生。”

保护隐私 避免肉搜网络霸凌

新闻媒体在报导社会新闻时,应该拿捏照片、影片和新闻内容的尺度,避免被人趁机人肉搜索,对当事人和家属带来二度伤害。

大学学院兼职传播系讲师叶添鸿举例,留台大马籍学生被杀一案,让很多本地媒体犯下媒体伦理的错误,即直接公开死者的无马赛克的照片,这是不尊重死者,违反了最基本的媒体道德。

他也提到报导照片没有打上马赛克的案例,网民可以凭著对手社会新闻的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触发网络霸凌等等。

“一张照片,一个名字都有可能延伸到网络霸凌的事件。”

注册心理辅导师李雪妮则说,有的报导虽然没有刊登照片,却详细描述受害者的资料,让网民轻易肉搜。

她举例,有些媒体详细报导自杀的过程,但这可能会触发想起相关经验,或者引来模仿者。

另一方面,叶添鸿表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读者,在发现新闻媒体的标题有问题时,应该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好让新闻媒体内部自行检讨。

“新闻媒体和读者的成长是双向的,如果报导下的留言都不具建设性,媒体也不会成长和进步。”

他也说,如果一开始新闻就是以标题吸睛,就无需期待新闻底下留言具有建设性。

他以自己所经营自媒体为例,经常鼓励读者给出建设性留言,打造良好的生态,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

他提到,网民留言宛如羊群效应,只要作为领头羊的网民所写的言论偏离轨道,接下来的留言将会各种不堪入目的谩骂和粗口言论。

根据他的观察,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国外网民在留言区留下建设性建议的比例远比我国网民高。

他举例,在大马大部分有关2021年财政预算案的新闻留言区则是一遍骂声,缺少可以给财政部的建设性建议。

受害家属二度伤害,媒体网民谁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