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8日讯) 尽管去年3月开始新冠疫情爆发后,我国迄今已是第三次落实“行动管制令”(MCO),但相较起前几次的行管令,这一轮的行管令却显得毫无章法,甚至各部门之间仿佛各自为政,比如“MySejahtera”更新健康状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随著我国在今年5月的疫情升温,原本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宣布全国落实行管令3.0(MCO3.0),但单日新增病例依然屡创纪录,在5月29日更达到单日新增9020宗确诊病例;迫使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首相因而宣布,我国从6月1日至14日落实“全面封锁”的行管令。

在“全面封锁”的48小时前,国防部高级部长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在5月30日宣布这14天的防疫标准作业程序时,曾表明只有17个基本需求领域的商家可在这段期间继续营业,而贸工部批准信在5月31日后失效,业者需向相关管辖部门申请。

而贸工部同日随后再公布另12+5个允许营运及待命状态(Warm Idle Mode)的制造业公司,并表示相关业者必须通过冠病智能管理系统(CIMS 3.0)下载贸工部批准信,其他领域则受促到其他部门申请。

时隔一日,首相慕尤丁在主持国家安全理事会特别会议之后,国安会又有新决定,宣布获准营业的17个基本领域取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后,需要再申请贸工部CIMS 3.0批准信,才能在6月1至14日全面封锁期间持信通行。

“全面封锁”前夕的这项宣布,让业者纷纷涌到贸工部CIMS3.0网站申请批准信,造成网站瘫痪,多个行业代表申诉申请不到函件,这也仅是政策团团转的开始。

其中,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在6月2日就宣布,由地方政府管辖的特定领域小贩在全面封锁期间无需获得贸工部CIMS 3.0批准信,只需出示地方政府颁发的小贩许可证就可营业,但此情况不适用于农贸市场、周市、夜市和土产市集。

在这段期间,政府各单位对于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定义也“各自诠释”,执法人员先是勒令商家禁售酒类饮品和关闭售酒区。贸消部副部长拿督罗索瓦希也向媒体证实,在全面封锁期间,所有商店禁止售卖酒精饮料,但可卖售香烟,因国安会已把酒类列为非必需商品,不过此宣布在短短数小时出现“U转”。

贸消部和国安会通过声明宣布,拥有售酒执照的便利店、超市及迷你市场,可在这期间向非穆斯林出售酒精饮品,只是制酒厂和酒精饮料专卖店不准营运。

接著,执法人员突击允许营业的便利店、超市及迷你市场时,指示封锁商店的“非必要商品区”,这也导致便利商店迷你超市因担心执法,纷纷将文具、家庭用品等非必需品专区封起来。

不过,贸消部长过后发声明表示,便利店、迷你市场及杂货店是允许营业的关键服务领域,也意味他们可以出售所有的商品给消费者。

但政府当局“各自诠释”的乱象还没有结束,包括执法人员向没有遵守居家上班的员工开出罚单,以及没有在“MySejahtera”手机应用程式更新健康状况的工厂员工开出罚单,引起争议。

这迫使防长昨日在声明中逐一澄清,甚至隔空喊话促请执法官员不要错误解读政府生效的防疫标准作业程序(SOP)。

他也表明,没更新MySejahtera手机应用程式不违法,不会受到执法单位开罚或在342法令下受到对付,因此呼吁有关罚单应一并撤销。

他也强调,开罚的情况也包括违反防SOP的公司或工厂,执法单位只能向强迫雇员加班而超时运作的雇主开罚。

除此之外,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韩沙再努丁表明在全面封锁期间,将逮捕无证件移民一事,也与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凯里在今年2月所做出不逮捕无证移民的承诺互相矛盾。

凯里曾在今年2月时公开保证,政府不会拘留那些愿意前来接种疫苗的无证件移民,而4月则表示,难民和外籍劳工也会包括进第三阶段的全国疫苗接种计划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