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

(吉隆坡13日讯)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让全球的旅游业陷入寒冬,本地旅游业者虽获得政府在各种刺激经济配套中的补贴,然而,业界的“灵魂角色”导游只有两个选择,暂时性或永久转行。

尽管疫苗问世,世界各地的接种率不断提升,但业者认为,旅游业逐渐复苏,甚至要恢复到疫前水平,恐怕需一再推迟年份,最快也会在2022年之后。

中国游客无论是在消费或旅游人次,在大马国际游客排名中均名列首二,随著疫情肆虐,向来负责带中国团的本地导游,在过去17个月只能感叹好景不再。

学习新事物 危机中自救

带团多年的周素玲和李松荣接受《马新社》访问时坦言,没有带团的日子,除了咬紧牙关,也是他们学习新事物,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

周素玲在去年1月24日送走最后一个团后,没再带过团,对她而言,我国旅游业并非首次遭遇寒冬,7年前接连发生的马航MH370客机在3月失联、7月马航MH17被导弹击落,以及12月亚航QZ8501坠毁空难,也曾让众多游客对我国却步。

她形容经过这场风浪洗礼的导游,都会有危机意识,更懂得如何在这次的新冠危机中自救,且常会提醒身边一些较资浅的导游必需做好财务规划,以应对陷入待业的状况。

“现在就是看谁可以撑到那时候……如果疫情结束,(接下来)就会是旅游旺季。”

周素玲
周素玲

与其浪费时间 不如提升自己

周素玲从事导游工作已逾15年且经历上述事件,她说,当去年初疫情来袭,本身就很快的做出反应,自去年2月开始转行担任一家咖啡酒吧的主管。

带团超过10年的李松荣也已开展与房地产相关的生意,他说,如果业务上轨道,他在疫情结束后未必会重操旧业。

他表示,在疫情之前,一名中国团导游所接的团一个月可多达到6个,而每一团平均4天,导游有时几乎一整个月都在接团,无暇陪伴家人。

许多导游从去年初开始已无团可接,但他指出,马来西亚联合导游公会的群组建议一些较资浅的导游学习新事物,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

李松荣
李松荣

重新规划景点修葺设施  大马需为重开旅游业铺路

疫情肆虐,全球各国的旅游大门紧闭不开,但对旅游业者而言,过去依赖海外游客刺激经济收益的大马政府可改变策略,重新规划景点和修葺设施,为未来重开旅游业铺路。

马来西亚联合导游公会理事李松荣说,旅游业是长远的行业,尽管政府暂无法从外国游客身上赚取收入,但这也不是太严重的事,相反的,可研究提升大马旅游业的吸引力。

他告诉《马新社》说,若要强化大马的旅游竞争力,则政府可在疫情期间抓紧机会,提升国内的旅游景点与设施,因为旅游业的投资属于10年乃至20年的长远规划。

负责带中国团的李松荣有超过10年的经验,他坦言,我国的一些旅游景点乏善可陈,故需要提升或打造新的景点。

“只要我国具备旅游竞争力,在新冠疫情结束后游客就会前来,导游自然有工作可做。”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早前公布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旅游数据,2019年的国际游客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消费及旅游方面名列第二,贡献高达17.8%。

在2019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的游客共有155万8782人次,较2018年同期增长6.41%。

随著全球爆发冠病,2020年上半年的中国游客人数同比锐减约74%。

疫下援金前所未有 冀导游获更大认可

政府在数个刺激经济配套中,为德士司机、导游等行业提供一次性的援助金虽是杯水车薪,但对曾经历几场“国难”而陷入生活危机的导游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福利。

受惠导游直言,在疫情底下,政府首次注意到这个群体,因为过去业者从未获得政府的任何福利,包括在经历2014年的马航MH370和MH17事件时,外国旅行团锐减,政府也未向导游施援。

在接受《马新社》访问时,受访者提到导游的专业,希望政府能予以他们作为大马形象大使的身份,更大的认可。

马来西亚联合导游公会理事李松荣指出,在疫情之前,导游人数不断增加,即使市场萎缩,一些新晋导游仍能一个月带一、两个团,能勉强维持生计。

代表国家形象

他说,和领队不同的是,政府规定导游需上课考试,才会获取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发出的牌照,领队则完全不受这方面的约束。

担任导游逾15年的周素玲说,导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前线人员,必需时刻保持非常正面的形象,将我国好的一面介绍给外国人。

“我们所讲的每一句话都代表国家,站出来就是代表国家形象,会影响别人怎么看这个国家。”

她说,导游从未获得政府的援助,即使过去一年获得数百令吉的援金,对该行业而言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