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又称灰蚝菇,它在众菇类当中最为普及,也是市场销量最大的一种食用菌,被各族群广泛食用,尤其深受巫裔同胞的喜爱。由于凤尾菇的蛋白质含量高,有助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与抗癌作用,因此同时也被人们视为是健康食品。

郑全利从10年前开始种植凤尾菇培植场,目前是双溪比力首家,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家凤尾菇培植场;他花了近两年时间,研发出不一样的配方,以粉状良菌取代白灰,混搭木屑和米糠等制成菇包(太空包),不仅培植出味道香甜脆口的凤尾菇,连带产量也倍增,可谓苦尽甘来!

在雪州双溪比力(Sungai Pelek)拥有两英亩半凤尾菇培植场的郑全利,以种植番薯起家,后来因雪邦兴建机场,非法种植地被收回,被迫结业;然而,在一次偶然机缘参观友人的菇类培植场后,他决定加入种菇行列。

他直言,一开始投入种菇行列时,因完全不熟悉,曾遭遇很大的挫折,一度想过要放弃。但基于当年投入了很大的成本(20多万令吉)和血汗,再艰辛也咬紧牙根撑了下去,靠著自己摸索,才走到今天。

郑全利培植的凤尾菇,主要销售到吉隆坡批发市场、餐馆和有机商店。(摄影:梁振江)
郑全利培植的凤尾菇,主要销售到吉隆坡批发市场、餐馆和有机商店。(摄影:梁振江)

让“菇包”养分充足

“一般的市场,都是以木屑、米糠等混搭白灰制成‘菇包’培植出凤尾菇,起初我也是以此方法来培植,但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花了两年时间,研发出跟市场不同的配方。”

“一些人的确因为凤尾菇特殊的味道,而不喜欢吃它,就如我的一个朋友一样,但试吃过我以不同配方培植出来的凤尾菇后,他们均表示不再抗拒吃凤尾菇。这对我来说,起了很大的鼓舞。”

郑全利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凤尾菇的培植并不难,但工序却很复杂繁琐。首先的第一步骤,即以良菌混搭木屑米糠发酵等制成“菇包”,这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菇包”寿命长短,以及凰尾菇生长茁壮与否的关键。

“通常,一般的‘菇包’只有在前端瓶盖出菇,但因为我们的配方让‘菇包’养分相当充足,所以我们的‘菇包’前后都可以出菇。在良好状态下,我们的‘菇包’前端可出菇8至10次,之后,我们会再割开‘菇包’的后端,可再出菇2至3次。”

“制作好的‘菇包’用塑料盖封盖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放入蒸炉中,以摄氏100度的温度来为‘菇包’消灭杂菌。这个过程大约需耗时3小时,之后再等到隔日冷却后,再把‘菇包’移置到下种房中。”

他指出,之后便可下菌种重新以塑料盖封好,等待菌丝走菌。一般放3天到一个星期左右,他们就会把“菇包”放置到通风的培植房中。“要等‘菇包’走完菌,预料需要3个星期至1个月不等的时间;而从下菌到长出凤尾菇出来,估计要耗时1个半月时间。”

凤尾菇是市场销量最高的一种食用菌,被各族群广泛食用,也是人们心中的健康食品。(摄影:梁振江)
凤尾菇是市场销量最高的一种食用菌,被各族群广泛食用,也是人们心中的健康食品。(摄影:梁振江)

菇包不能太酸或太碱

郑全利表示,凤尾菇适合在酸碱值为5.5至6.5或7之间;如果“菇包”偏碱性达到7.5或8,“菇包”就会长不出菇来。

他说,不管是偏向太酸或太碱,“菇包”都会长不出菇来,这点必须要特别注意。

“除了注意酸碱性外,凤尾菇在生长出来到了可以采收的阶段时,就必须要采收,否则凤尾菇就会变老,变得不好吃。”

“我建议消费者,如果要选择口感好吃的凤尾菇,应该选择中等形状的,这样会更好吃。”

郑全利自行研发配方,并向记者展示用以取代白灰的粉状良菌。(摄影:梁振江)
郑全利自行研发配方,并向记者展示用以取代白灰的粉状良菌。(摄影:梁振江)

天气太热易长青霉菌

郑全利指出,炎热和闷热的天气,都会直接影响凤尾菇的种植,但如果炎热的天气之后下一场大雨降温,一冷一热的刺激,反而有利于凤尾菇的生长。

他强调,种植凤尾菇最大的挑战,就是难以掌控的天气。例如近期炎热的天气,确实使产量减少。如果天气太热,部分“菇包”会比较容易受青霉菌侵袭,如果青霉菌占据大部分的“菇包”,届时“菇包”就只能被淘汰。

“天气好时,‘菇包’生长青霉菌的情况会较少,可能众多中只有1至2%的‘菇包’会长青霉菌;但如果天气不好时,可能有多达一半的‘菇包’会长青霉菌。但因为现今的技术已改良,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了。”

他解释说,不是所有的“菇包”长青霉菌,都要被淘汰,一些情况下,菇菌会比青霉菌强大,“菇包”仍然可以长出茁壮的凤尾菇出来。

他说,“菇包”会周而复始的出菇,每次出菇后需要封盖休息7至10天后,再开盖让“菇包”出菇。每次一开盖大约3天就会出菇,开盖5天后就可以采收。他一般都是采取“5天开盖,7天封盖”的方式来循环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