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邦咯岛除了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外,也是渔民聚集的小岛,并以出产远近驰名的江鱼仔为主,而当地出产的江鱼仔更是游客最抢手的土产之一。

然而,对于出海捕江鱼仔的渔民而言,这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邦咯岛其中一名船长玛农(58岁)接受《东方农情》访问时就指出,在海上工作并不简单,因每天捕获的江鱼仔数量都不一样,运气好的话,捕获的江鱼仔可达500公斤,或最少都可捕获100公斤,若运气不好,可能一整天都没有收获。

他说,驾驶渔船也需相当的技巧,除了要懂得见风驶舵外,也要确保船身不会撞击到海里的石头,否则将造成船身破洞而须耗资巨款修补渔船。此外,因维修渔船不能出海捕鱼,也会导致他与船员们没有收入。

他指出,以往出海捕鱼时都需出动2艘渔船,一艘渔船载有26人,负责捕鱼的工作,另一艘渔船则载有6至8人,负责把捞起的江鱼仔放入沸水中片刻,汆烫一会儿直到江鱼仔浮到水面,便捞起置放在箩筐上晾干。

“江鱼仔须在船上煮熟后再带回平地晒干,江鱼仔通常汆烫至熟耗时约2至3分钟,因置放在开水里的时间一旦过长,其鱼肉将被沸水滚至散开,晒干后的江鱼仔也会不完整,进而造成商家卖不出好价钱。”

他表示,如今许多渔夫为节省渔船柴油的开销,都只驾驶一艘渔船出海,船员人数亦减至约26人,并通过二合为一的方式在船上现捉现煮,即方便又节省人力。

玛农自14岁开始便随父出海捕鱼,然后从父亲身上学习捕鱼及开船的技巧,入行至今已有44年之久。

他说,以往渔民捕鱼并无机器辅助,每次都须靠船员合力将鱼网拉起,是一项相当吃力及辛苦的差事。

“如今捕鱼较为方便,皆因渔民能透过探鱼器或雷达,找到深海里鱼群出没的地方,再锁定位置并撒下鱼网,置放约1个小时后,便可使用机器将鱼网捞起。”

他表示,每天都会分两趟出海捕鱼,第一趟的时间是凌晨5时,天还未亮就得摸黑驾著渔船出海找鱼,直到上午11时左右离开,接下来回家洗澡及休息一会后,约下午2时又再开船出海,直到晚上8时至9时才能回家。

玛农透过探鱼器及雷达在海上绕圈寻找江鱼仔。
玛农透过探鱼器及雷达在海上绕圈寻找江鱼仔。

天气是渔民大挑战

“如果上午那趟的收获不太理想,下午那趟我们就须逗留在海上继续兜圈,直到捕到足够的江鱼仔才会回航,所以偶尔回到家也已晚上10时至11时了。”

他告知,有些渔民也会前往九屿岛附近捕鱼,由于从邦咯岛出发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凌晨4时便得出发,直到上午9时许才归来。

他直言,变幻无常的天气乃渔民最大的担忧。若哪天狂风骤雨或突然刮起大风,导致渔船摇摆不定,船上的人就会晕船呕吐,在无法工作的情况下,就算毫无收获也只能选择回航。

“有时出海捕鱼其实也需靠运气的,如果天气好的话,渔获当然就越多,若天气不好,一切的计划都得取消,如果遇到水流突然变化导致鱼群游到别处,这样直到天黑我们都无法撒网捕鱼。”

江鱼仔须汆烫煮熟,才能带回陆地晒干。
江鱼仔须汆烫煮熟,才能带回陆地晒干。

本地人拒吃苦改聘外劳

玛农指出,捕鱼乃一门危险艰辛的工作,且易生意外、风险也大,皆是大部分本地人都不愿当渔民的主因,加上年轻一辈的都不太愿意吃苦,或已到外念书及工作,所以久而久之捕鱼这些苦工已由外劳取代。

“从事捕鱼的外劳皆以泰裔居多,相比本地人,他们为了赚钱寄回国养家会较刻苦耐劳。”

玛农告知,邦咯岛目前出海捕鱼的渔船共有10艘,除了其中一艘船的老板是印度人,其余的渔船老板都是华人,惟众华人老板当中,只有一艘船的老板仍亲力亲为,乃岛上唯一一名华人渔民。

此外,他披露,渔民之间偶尔亦会发生冲突。比如有些渔民在收获不佳时,曾试过突然闯进他们已锁定的地方,把他们原本要捕捉的江鱼仔给捞走,而他们也只能在互骂后无奈地离开,而当地也曾发生渔民因争鱼的事回到平地打架。

关于江鱼仔

江鱼仔或俗称小公鱼属鳀科,因体积只有小型至中型般大,体长也不超过15公分,而故名为江鱼仔。江鱼仔除了营养丰富外,也是一种高蛋白质及低脂肪的鱼类,因此是许多常用菜式中可见的配料之一。

在我国,参巴江鱼仔辣椒酱更是椰浆饭的主角之一,配上炸得香脆的江鱼仔与花生,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此外,由于江鱼仔鲜甜无比,也是许多家庭主妇用于熬汤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