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良展示其饲养的黑巴丁。

爱吃无刺鱼肉的人相信对巴丁鱼都不陌生,巴丁鱼的头型稍扁,乍看样貌神似海洋中的小鲨鱼,故此也有著“淡水鲨”的别名,加上其肉质鲜美细滑且无小刺,因此被视为众多淡水鱼当中的优良品种。

巴丁鱼属鲶鱼科,是原产于马来西亚及泰国等河流的热带淡水鱼类,由于其食性杂,生长速度也快,加上目前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目前在霹州埔地养殖巴丁鱼的曾桂良(44岁)表示,他自20多年前从台湾毕业回国不久后,就一直饲养淡水鱼至今,如今所饲养的巴丁鱼品种为黑巴丁(Patin Hitam)。

他说,巴丁鱼的品种繁多,如泰国著名的鲶鱼其实也是巴丁鱼的品种之一,至于其他较有名的品种尚有高旗巴丁,以及水果巴丁(Patin Buah)等。

当询及其饲养的巴丁鱼与彭亨州出产的巴丁鱼有个分别时,他告知,彭亨州的巴丁鱼乃水果巴丁,其实两者无太大分别,只是饲养的地方及饲料有别而已。

“霹州的巴丁鱼是在鱼塘内饲养,粮食以杂料如米糠、棕油渣或鸡粪为多,因此肤色多呈黑色,彭亨州的巴丁鱼是在河流内养殖,以食用野果为主,加上河水影响鱼身的颜色,所以肤色一般呈白色为多。”

他认为,其实颜色方面只是鱼的外观,实际上并无影响,其不同之处也许是在于口感方面,有些人说鱼塘养的鱼会有一股泥味,河流养殖的鱼则不会有此问题。

此外,他告知,他向来都以米糠喂食巴丁鱼,每天喂食两次,即上午及中午各一次。

至于水质方面,他指饲养巴丁鱼的水质并不需要太讲究,但水面的颜色却一定要够“绿”,这是因为生活在鱼塘内的巴丁鱼,需要足够的“藻类”植物悬浮在水面,作为它们吸收营养的粮食。

巴丁鱼是无小刺的鱼类,且肉质鲜甜,是作为鱼排的最佳选择。
巴丁鱼是无小刺的鱼类,且肉质鲜甜,是作为鱼排的最佳选择。

从藻类中吸收营养

“平时用肉眼可看到水面好像有一层东西,其实这并不是水质肮脏,而是巴丁鱼需要的藻类,所以我们必须要确保有充足的藻类供它们食用,并从藻类中吸收营养,但其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巴丁鱼比较喜好的是绿藻,而非红藻。”

一般水产方面分别有藻类、微生物及浮游生物,若饲养者对此产生混淆,鱼塘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曾桂良补充,对于一些鱼类,藻类太多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因为藻类若氧气不足就会死亡及浮上水面,进而造成“倒藻”的情况出现,这时鱼塘内的鱼类也会因为氧气不足,导致整塘的鱼跟著死亡。

“惟巴丁鱼是没有鳞片的鱼类,所以可通过皮肤呼吸,换言之,无论倒藻情况有多严重,巴丁鱼都会慢慢把倒藻吃掉,因此上述问题并不会发生在巴丁鱼身上。”

米糠具有高营养,因此是喂食巴丁鱼的首选。
米糠具有高营养,因此是喂食巴丁鱼的首选。

天生天养 只怕虫害

巴丁鱼可谓是一种天生天养的鱼类,除了虫害方面,感染病害的机率其实极低,所以也较容易打理和照顾。

曾桂良说,巴丁鱼的虫害包括水蚤、甲骨类的车轮虫及鞭虫等,其中水蚤会咬伤巴丁鱼,部分虫害则会寄生在其鳃部,以啃食鱼鳃维生,最终造成其鳃部腐烂,破坏巴丁鱼的呼吸系统而死亡。

“至于车轮虫这种浮生物,一般会咬伤鱼的皮肤,导致有伤口的鱼被细菌感染,所以我们必须定期在鱼塘内投放杀虫药,以达到驱虫的效果。”

“相比雨季而言,虫害在热天的爆发性非常高,因为害虫属卵生,所以热天的时候就会繁殖得特别快,匿藏在池塘旁边不断叮咬鱼类。”

他说,一般他都会投放两次杀虫药,第一批投放的药用于杀成虫,之后相隔3至5天再投放第二批药,以杀死甫孵化的幼虫,让它们没有机会繁殖。

他也强调,细菌感染和病害感染并不一样,细菌感染是因虫害咬伤所致,病害感染则是遗传性或潜伏在鱼的体内的疾病,因此不常发生,若相较两者的严重性,病害感染一旦爆发,整个鱼塘的鱼肯定都会死亡,带来严重的亏损。

水面上出现的一层绿色浮游物就是藻类,鱼塘内的巴丁鱼一般都会靠吸食这些藻类增加营养。
水面上出现的一层绿色浮游物就是藻类,鱼塘内的巴丁鱼一般都会靠吸食这些藻类增加营养。

粮食控制是成长关键

曾桂良指出,若粮食充足,巴丁鱼7至8个月就有收成,倘若要体型较大的成鱼,饲养者可养至一年。

他认为,粮食及营养的控制,对巴丁鱼的成长过程相当重要,如以鸡粪喂食巴丁鱼,其作用主要是要提高藻类的数量,当然也可能会导致巴丁鱼“长不大”。

此外,他说,巴丁鱼年产量最多的州属是在霹雳州,且售价也是国内各州属中最便宜的。

“除了供应给本地市场外,我们也有出口至外国如中东、中国及印尼等,不一样地区的人对巴丁鱼大小的需求不同,大部分出口的重量介于500克至1.5公斤,本地需求则至少800克以上,2公斤以上的巴丁鱼通常会用作为鱼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