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国内耳熟能详的淡水鱼,这种生命力极强的鱼种不仅容易养殖,而且资金回笼快,成为当下受欢迎的淡水鱼养殖项目之一。
如在太平,原本经营罗里运输业的吴荣文(56岁)8年前就看中农业的前景,转行在霹雳太平直弄阿逸德润区,开辟果园及养殖泥鳅。
对于初期投入泥鳅养殖时,他虽是名门外汉,一窍不通,惟他相信自己的投资眼光,提起勇气摸石过河,最终开辟一片新的事业天地。
吴荣文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8年前投身农业,向政府租用位于阿逸德润的一块30英亩地段,开辟果园和泥鳅养殖场。
他坦言,选择养殖泥鳅,主要是看好泥鳅在我国的市场潜能,而且投资成本低、容易养、风险低,而且收成快,因为泥鳅的生命力极强,不易死亡,染上疾病的机率也非常小,成活率高达80%,令投资者省心不少。
“所谓易养,就是只要鱼塘的水量足够,给予足够的食物就可以养了,风险很低。”
他告知,泥鳅很耐低氧,能够利用皮肤、肠道呼吸,不必在鱼塘装置氧气泵,不必担心大雨后缺氧翻肚,其他淡水鱼如尼罗红则需装置氧气泵,以确保水里溶氧量足够。
“泥鳅耐低氧的能力,也使业者可以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所以我的养殖场内每个50尺乘100尺,深5尺的池塘,可以养上12万至13万条的泥鳅,空间获得充分使用。”
同时,吴荣文提到,泥鳅极易适应天气的冷热变化,业者不必为水温升降而操心,相比之下,“忘不了”淡水鱼对水温的变化就比较敏感,水温骤变会使“忘不了”出现不适症状,甚至死亡。
此外,在资金回笼方面,其余的淡水鱼如非洲鱼、巴丁鱼、松鱼及苏丹鱼,鱼苗都需要半年至10个月左右,才能长大上市,而泥鳅的生长则更快达到上市规格。
他指鱼苗投池后约40至45天开始有小收成,然后每周再捕捉重量达200克的“商品鱼”即可,同个鱼塘可收成约4个月,回酬很快。
“我也有栽种番石榴,有时果多,有时无果,收入不稳定,两者相比,养泥鳅则让我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与此同时,吴荣文表示,泥鳅在我国属于畅销的淡水鱼,市场供不应求,养户不必怕滞销,因此看好此行业的未来前景,甚至计划扩大养殖。
每周捕捉“商品鱼”出售
鱼苗投放40余天后,必须每周捕捉重量达200克的“商品鱼”出售,同时也要进行“搬”鱼作业,避免池塘内出现大鱼吃小鱼的情况。
吴荣文告知,同一批2寸的鱼苗投池塘后,生长速度不一,须趁40余天后的小收成时,一方面捕捉鱼出售,另一方面将不同重量的泥鳅进行分类,即保留原塘或移至其他鱼塘,否则大鱼会吞食小鱼。
他分享养殖经验,指采用泰国或本地鱼苗都没问题,但鱼苗品质则很重要。
“最好选购雌鱼第一批生产的苗种,那是最优质的苗种,如果是第3或4批,育苗品质就开始下降,成长速度较缓慢,所以我都向值得信赖的供应商采购。”
他也说,养殖塘最理想是选择在光照良好、温暖通风,水源充足,进水排水方便,无污染源的地点辟设,理想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才能养出肉质佳的泥鳅。
他形容,泥鳅食性杂,一般的鱼饲料、鸡肠等也可作为饲料,而他的做法是鱼苗投塘两周内以鱼料喂养,过后则采购廉宜的鸡肠喂养。
“如果养殖过程都以鱼料喂养,业者成本将大大提升,因为养1公斤的泥鳅,需耗1公斤半的鱼料,鱼价批发每公斤3令吉80仙至4令吉,鱼料成本1公斤半却要4令吉50仙。”
此外,他指饲养泥鳅需每3周换水一次,好让水质保持干净,利于鱼只生长,这方面他是引山水使用,进水与出水都方便。
同时,吴荣文也强调,泥鳅在我国可不是越大越有价,而是越大条价格越低,越没市场!
“市场最受欢迎的是5条1公斤,平均每条200克,而500克以上的泥鳅价格开始走低。”
90%以上是友族市场
吴荣文指出,泥鳅是马来族群餐桌常见的佳肴,很多是将泥鳅涂抹上黄姜粉炸来吃,或是烧烤、煮咖哩等,所以在我国的泥鳅消费市场,超过90%马来友族同胞。
他解释,其实华人对泥鳅也非常熟悉,只是受各种原因影响而少吃,包括我国华人喜食海鱼,少食淡水鱼,除非是居住在难获得海鱼供应的内陆区。
他补充,有些华裔因“泥鳅”的方言发音谐音“菩萨”,将泥鳅排除在菜单外。
“不过,还是有华人食用泥鳅,烹调方法通常是炒泥鳅,一些广东人将泥鳅和黑豆一起煮,相信是为了补腰健腰。”
无论如何,他指对于有食用泥鳅的消费者而言,一般都认为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所以泥鳅也有“水中之参”的称号。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