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见(左)和李己文对海碳粉产品深具信心,并认为可为农友们解决农作物碳养分不足的问题。(摄影:刘维杰)

土壤缺碳是农民遇到最恼人的问题之一,这容易造成农作物无法从土壤吸收碳营养,导致农作物叶子较黄、亚健康及收成不佳。

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缺乏正确和专业农业知识的农民一般上习惯使用或增加化肥或有机肥剂量来填补土壤碳不足的问题,却忽略农作物的碳量需求,以致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术研究发现,有机活性碳能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碳,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碳可回归至土壤,从而达到农作物和土壤都有足够的碳养分。在植物所需的17种必要元素中,碳排行第一,占必要元素的45%。

早在2009年,国内已有农业领域人士引进先进科技研制的有机碳,创立海碳粉(Seacharcoal)品牌产品,并在2011年成功申请专利,但因缺乏经营和销售,迟至2015年才开始成立公司积极推销此产品。 

海碳粉公司首席执行员李己文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海碳粉原材料是从日本和德国的先进科技生产制造,并在本地进行包装及销售。

他说,海碳粉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已经是很流行使用的农业技术,称为光碳核肥。

海碳粉属于水溶性质,容易被农作物所吸收。(摄影:刘维杰)
海碳粉属于水溶性质,容易被农作物所吸收。(摄影:刘维杰)

他解释,农作物在自然的成长环境只能获取1/5的碳养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碳。在碳养分被忽略之下,会导致农作物养分严重失衡。

“我最初在自己的园里实验海碳粉对农作物的帮助,后来再推广至其他农友使用。”

李己文说,使用海碳粉时,需先将碳粉渗入光合作用促进剂和水混合,直接喷洒在树冠、树心、赎身,补充农作物所需的碳养分,通过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碳进入土内,改善土壤有机质。 

“海碳粉是100%无毒无害的,可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温室效应。”

他强调,海碳粉不是仙丹妙药,无法一用之后马上见效,需要时间才能看见效果。

“海碳粉可把复杂的农业变简单,促进农友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海碳粉,适用于各种农作物,但我们目前主要著重在推广油棕园使用海碳粉增加产量。此外,由于人手不足,业务主要在柔佛州,我们正在慢慢将业务扩大至其他重视农业的州属。”
 

工作人员往油棕树树身和树冠喷洒海碳粉。(受访者提供)
工作人员往油棕树树身和树冠喷洒海碳粉。(受访者提供)

提高农作物产量效果比进口化肥好

务农需靠天吃饭,成本开销成为了农友关心的课题。李己文表示,使用海碳粉后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并可帮助农友增加产量,同时也可减少30%至70%的成本。
 
他坦言,无法铁定地说可增加多少产量,因除了使用海碳粉之外,还需视天气等各种因素如何才能决定产量。

“我只能说,曾有一名油棕园主在使用海碳粉之前,希望能提高油棕果产量,即一英亩产量至少有0.8吨,使用过后则超过预期目标,一英亩的油棕果产量超过1吨。” 

李己文说,与化肥一样,海碳粉每两个月喷洒一次。但海碳粉与本地化肥相比,可以增加20%至30%的产量,效果与进口化肥相比甚至更好,价格方面肯定比进口化肥便宜。

“以10英亩油棕园为例,使用本地化肥的每年油棕果产量为84吨,扣除本地化肥等成本开销,平均月收为1766令吉左右。使用进口化肥可提高产量每年120吨,但扣除高昂的进口化肥等费用后,月收入达2366令吉左右。” 

曾有油棕园主分享,使用海碳粉后,一英亩的油棕果产量超过一吨。(受访者提供)
曾有油棕园主分享,使用海碳粉后,一英亩的油棕果产量超过一吨。(受访者提供)

“若是使用海碳粉可提高产量至每年120吨,扣除成本后,月收入可达3450令吉。”

负责行销部分的董事经理刘科见表示,很多农友缺乏农业知识,加上政府推动不足,以致过度依靠过往经验来从事务农。 

他透露,本身的园地在使用海碳粉后,令他对产品产生信赖,开始加入该公司团队协助推广海碳粉,学习更多正确的农业知识,也希望通过推广将农业知识分享给更多小园主。

他说,虽然油棕果价格在3月实施的行管令期间,每吨价格曾下跌至300令吉左右而如今已经上涨至500令吉以上,现在整个行情比2019年来得好。” 

“油棕价格虽然没有达到之前的巅峰时期,但目前的价格已经算不错,油棕园主仍有收入。”

提供喷洒解决使用不当问题

刘科见透露,该公司提供喷洒海碳粉服务,为园主解决使用不当的问题。 

“公司也有做网络销售,并会提供售后服务,包括了解购买者的园地土壤和农作物的情况,给予教育正确使用的方式,才能成效显著。”

除了推销海碳粉产品,该公司也旨在鼓励年轻人加入农业行列及提升农友的农业知识。
 
今年39岁的李己文说,他非常鼓励年轻人加入农业行列,现在许多农地园主学历不高,年纪较大,将许多事物都外包给其他公司打理,或聘请外劳管理。

“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很多年轻人觉得务农很辛苦,因此兴趣缺缺,农业其实也是一项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