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多次,三五成群的好友坐在一起聊天时,说著各种时下的话题,不论是政治、娱乐、新闻、电影、音乐等,口里都会离不开谈论“人”。凡一件事的发生必然牵扯到涉及者、过程、结果与后续影响。而我们当然不可避免地针对事件与事件中的涉及者作出各种的因果互动,,他/她为什么这么做、如何这么做、这么做会得到什么……
最近翻阅报章,有则新闻描述,夫妻二人一同烧炭自杀,因为丈夫赌博而欠债几十千。单就针对这件事,谈话人的口中可以衍生出几种,甚至很多种的人物形象,即这两夫妻顿时在各个谈论者口中会出现很多的“分身”,像是,丈夫一定有家暴倾向、妻子被逼才会跟随自杀、丈夫没用不工作……诸如此类的塑造人物形象。不管口中所形容的对象是否真是如此,但听起来就好似认识对方。这也无伤大雅,每日都有新的话题产生,也不过是日常的谈资。
但这里会牵扯到一个问题,即判断一个人与一件事的关系存在。我们会认为,一件事的发生往往与这个人的性格有著莫大的关系,进而从这角度去剖析当中的“人”。或是根据这个“人”有著一定程度上了解,去断定这件事的发生真伪、过程等。
其实,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这种情况就像一般上我们会认为,抢匪一定是家里没钱、不务正业、思想有缺陷等,将负面的形象加诸其身;杀人者肯定是心理变态、性格暴躁、没人性等等。这些偏见也不是不合逻辑地脱口而出,而是我们从小到大,在这社会所历经成长后的思想判断,而这些判断十之八九也不无道理,甚至有很高的说服力。
又如我国26亿事件,民怨积攒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国民对相关主角的了解,当然我们无法与其有交集,但从各种事件的处理手法与发生,就产生了固定或不断加深的一种印象,国阵政府已将国家带入颜面扫地的地步。一旦一号官员再牵涉到任何不讨喜的事件中(贪污、妨碍反对党、花巨资购买军品)都会引来恶劣的谩骂声。就算事件仍未被证实与其有关,也会被锁定“有罪”的锁链。
这些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尤其是针对一号官员的任何举动。当然我也相信,有很多人口中虽有怨言,但自身也会根据客观的观察去评论事件。除了针对人,这种偏见也存在于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如我们认为怀孕的蟑螂才会飞(蟑螂都会飞)、世界地图的真实性(存偏差,非洲其实大很多)……可见我们生活中接触、累积的偏见往往会主导我们判断,甚至慢慢成为我们所谓的“常识”。
爱因斯坦曾说,常识就是人到十八岁为止所累积的各种偏见。我认为,不仅到十八岁,不断去经历,经验不断积累,偏见也非固定形态。所以,偏见不存在对与错,只是因人而异而已。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