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的离世,对于熟悉民主进程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带来某程度的震撼。可叹这位维护言论自由之权利的英雄,终究抵抗不了病魔的侵袭。至于死亡原因可寻,而当中的抗病过程却披上一层面纱,评论更是铺天盖地地袭来,论者自论,难以证明。想来从天安门事件,到至今刘晓波去世,已过了将近30年,很多事物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起了变化,这种变化相当快。
在小学时期,因为就读的学校在吉隆坡市中心,必须每天搭车去上学。
在途中会经过一大段的高速公路,沿路两旁都是树林茂密、灌木丛生,一副绿意盎然的样子。但十年过去,一样的道路,一样的阳光,一样的车辆驰骋,沿路的风景线跟记忆时期的样子产生矛盾,进而模糊。视野中被许多林立的钢骨巨人遮蔽,我也慢慢习惯他们冰冷的存在。
在大学时期,由于学校在金宝区,我也远离了家乡前往另一个远离尘嚣的地区。但时隔两年后回去,熟悉的巨人像也开始慢慢矗立。这不算什么,毕竟学生群带来商机,发展也是必要的。我回想起另一件事,每当我学期末假期搭乘火车返回吉隆坡时,默默注视城外的景象:农村、木屋、芭园、田埂、油棕园、平房、闹市、购物商场及城镇,我就到了吉隆坡中环交通综合总站。要说是时光隧道也无不可,某种意义上算是变相的发展进程。
很多时候,我们不断倡导所谓的“转型”,很多东西需要靠转型来迎合时代,当中我们会考量到转型的目的是什么,转型后我们会得到什么,而又失去什么。
我到过古迹区,也去过曾享誉盛名的文化区,看到的较多是商业化的取代。我明白要发扬该区的文化价值,吸引顾客是必要的,当中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我相信,有者想两边兼顾,即希望能吸引顾客前来发展旅游业,也希望文化价值受到保留。他们将其改头换面,却又保留当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此,当中的平衡取舍也变得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倾向一边,甚至被人挞伐。
时间见证我们身处这时代的变化。有些人,从没改变自己的初衷,就像某些地区建筑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我碰见一些故友,闲话家常几句,心里嘀咕:他还是朝著当初的梦想前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有些人则变得像陌生人一样,不管是什么因素使然,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忙碌。想起刘晓波,对于维护民主权益这点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前者才对。
我们身边有太多熟悉的背影,而陌生的轮廓。世界不停在进步,不得不感叹人在时间里,多么后知后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可以有追随时间的脚步推进自己,或是选择在哪一点停下,留在那属于我们时代的影像里。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