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纳吉虽然还没有表明何时会解散国会迎接第14届大选,同时依据宪法,来届大选最迟可拖到明年8月举行,因此目前距离下一届大选,还有一段时间,但政党的选战号角已吹响,朝野的攻防战可说日益炽热。

尤其希望联盟最高领导层名单出炉后,希联不只面对著国阵惯常的种族主义式攻击,希联内部、支持者以及民间,也有不同的议论,如希联会否沦为另一个“国阵”、马哈迪的定位,是改革的推手还是阻力?这些都成马哈迪、希联绕不过的关卡。

毕竟,执政这国家长达22年的马哈迪,是当下威权体制的打造者之一,也可说是1998年改革运动(烈火莫熄)的“催生者”,如今为了推翻纳吉的领导,换了舞台,面向本身塑造出来的“巨兽”,不只要面对著嘲讽,与过去的“敌人”共处、携手推翻本身打造出来的威权体制,也需要寻求与公民社会、改革运动和解,才能走出历史的恩怨和纠缠,也才能让希联迈向转型的第一步。

马哈迪虽然在2003年已退位,但其执政时代下丑闻和弊案,从1980年代的土著金融(BMF)丑闻、司法危机,到1990年代国行炒外汇丑闻,依然笼罩著我们当下的社会,这也是为何公民社会及在野政党的一些人,无法接受马哈迪统领希联的原因。

当然,对另一些人而言,面对著掌控国家机关、拥有庞大组织、人力及金钱资源,以及庞大媒体力量的国阵/巫统,马哈迪及土著团结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打破巫统60年来一党独大的局面。因此,马哈迪时代下的独裁、威权统治,并不是当下最迫切的命题。

来届大选马哈迪会是希联的助力还是阻力,不只由其及希联来书写,也在于民众的互动与评价。

2008年民联的崛起、2013年国阵在大选中失去多数选票的局面,固然是因在野政党之间的协调发挥了作用,但也不能忽略积极主动的公民角色,来届大选亦如此。

林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