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限穆斯林的麻坡洗衣店事件,在互联网、媒体的议论下,之后在柔州苏丹及朝野领袖声讨中,事件终告一段落。但在一个多元族群、宗教的社会里,个人或因隔阂、认知的有限、偏见,而对异族异教存在误解、刻板印象而产生的歧视,并不会随此终结。
在许多文明较进步的国家或地区,这种个人的歧视或偏见也不可能根除,但在一个开放及进步的社会及国度,其所形成的开明力量及制度的建设,却能令这些偏见、歧视,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更不会形成一种政策或条例,来歧视非我族类。如美国、英国、澳州,甚至香港、台湾,都有不同类别的反歧视法令,禁止社会对种族、性别等制度性歧视,保障弱势的群体。我国多年前,也有人提出过修订类似的法令,只是不了了之。
因此,个人的歧视/偏见固然应受到批评、质疑,但我们更应质问的是,这样的歧视或偏见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社会的伊斯兰化、种族化的缩影?
尤其在捍卫种族或宗教口号下,偏见及歧视如今更渗透了我们社会的结构,从政治、教育、文化到经济层面,无一幸免,甚至成了一种排斥的政策及规则,成了一种制度性的歧视,如国立大学的固打制、房屋的土著保留单位及优惠政策、公务员的录用、政府工程及采购的批发、非伊斯兰宗教及母语学校的不公拨款等。
种族及宗教的歧视政策,不只无法团结国民,反而加剧社会的分化及猜疑,令国家及社会无法迈进。如513事件后,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延续,虽在某程度上改善了马来人与其他族群的社会和经济鸿沟,重组了社会结构,但执行上的偏差及不公,也衍生出社会的偏见及歧视,牺牲了少数族群的权益,更滋养了不具竞争力的党国资本主义。
这一切的源头,离不开现有的执政体制及结构。尤其60年来不曾中断执政权力的国阵,对此局面更是“责无旁贷”,也是近两届大选时导致其失利的“原罪”。然而,来届大选面对著执政60年来最严峻考验下,国阵尤其是巫统,又有何政治意愿及能力去拨乱反正?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