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会,我们都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所谓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说第一印象尤其重要,因为别人就会凭著第一印象去判断你是个怎样的人。接著,他们会在各种交集中了解你,也会根据你做过的事来评价你的能力与个性。但有些人难以面对面接触的,像是明星、政客、名人……那些常出现在报纸上的人物,百姓对于他们的印象更是显得重要。

一个政客若说了“华人还想要什么?”这类的话,挑起种族话题的敏感神经,报纸一登出,必然引起喧哗,网络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该政客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被标签了、被定型了,不好的印象被打入百姓脑海中。进而在讨论有关政客时,语气多半用粗俗的言语形容他、恶意贬低他,好似他就是破坏国家团结的坏人,完全不存在好的一面。所以政治斗争,常用手段——为敌方扣上引民愤的帽子。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论是政客或是政棍,都必须塑造自己的形象,让百姓有好印象,实践为民服务与慎言就是基本功。百姓一般不会去,也不可能去了解他们私底下是怎样的人,凭著这些网络新闻、报纸来判断他是怎样的人。做得好,受人称赞;做得不好,受尽挞伐。

这让我想到,关于人如其文这件事,即根据一个人所写的文章去判断这个人。若一位作家很擅长写爱情故事,写得悲切动人,赚尽万人热泪。作为读者会对其有表面的印象,再根据作品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去想像他的为人,甚至是样貌。可能我们相信,作者会无意将自身的想法投射入作品当中,也是正常的事。但一旦发现作家的“真实”面貌(媒体报导),与自己印象中有很大出入,不免失望。

若说政客,他们应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买单,或许背后很多因素促成这些行为,但无碍百姓作为国家的检察者提出评论与抗议。作为评论者,针对事件作出评论是基本的,避免作出人身攻击的评论。常见政客处在的阵营,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就立即淡化个人,将其纳入集团一分子,列入“被讨厌”行列。

政坛里本来就无永远的敌对,诡谲风云,时势稍有变化,利益无疑是磁铁,凝聚众人。就像作家一样,并非所有“人如其文”,都或多或少有虚假成分。就事论事,还是比较保险的。

张兼荣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