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始的第一震撼弹莫过于马智礼在首相的劝告下辞去教育部长职,套用马智礼本人的说法是“归还”而非“辞职”,对于离开一个职位都有不同说法,果然有学者之风。

马智礼本人想必也是对自己政绩感到满意,才会罗列了所有贡献后宣布离开,并感叹媒体放大敏感课题,导致看起来经常给领导层带来麻烦。

对于马智礼“归还”教育部长,舆论两极化, 有的人感到惋惜和同情,为马智礼感到不公平,认为他算是不错的教育部长,任内也努力推动了一些改革,关于支持他留任的网络联署,签名人数在短短24小时内超过30万人。

支持马智礼的人认为,他主张有教无类实施零拒收政策,让残疾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校园,改善了特殊教育,同时也准许无国籍学生可进入公立学校,这些举措是值得肯定。

不过,马智礼提出公平教育理念的同时,捍卫大学预科班招生固打制课题上的言论,却令人对他是否真正保持该理念打上问号,从教育来看,这个制度存在巨大不公平。

他当时言论称,除非土著在申请工作时,不因不谙华语而被拒绝,才能谈论废除大学预科班固打制,政府开设大学预科班,让贫困的土著也能上大学,非土著学生家境富裕有能力补习。

我等凡夫俗子实在无法理解,精英学者出生的马智礼之逻辑,作为自诩改革派的教育部长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发出种族色彩浓厚的言论,这是他最大的败笔。当然除了固打制外,在爪夷文课题、白鞋换黑鞋等课题上,早就有他应该辞职的呼声。

也有无法证实的坊间传言认为,马智礼在处理一个精明网络计划上,得罪了利益集团,成为首相要他“归还”教育部长的原因。

教育是强国之基,本应该超越政治、族群和宗教,但是谈何容易,回顾马智礼任期内到辞职的两三事,他本身问题固然明显,但这三大因数始终围绕。

马智礼被任命为教育部长时就有说法称他是政策推行的傀儡,到得罪大集团触动党利益;爪夷文课题、固打制、伊斯兰宣教基金会进入学校向非穆斯林学生传教引发的争议,都关系到族群宗教。

无论如何,马智礼已不再担任教长,新教长人选备受关注,大马各个族群的民众向来对教育高度关注,都关心大马教育在政策上能提升下一代的竞争力,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打破不公平制度、族群和宗教的魔咒, 在于政府能否任人唯贤, 祛除政治权斗的利益考量, 在于集思广益思索大马教育, 否则换了多少个马智礼都没有用。

侯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