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经济遭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而陷入衰退的困境,我国亦不例外。首相慕尤丁更坦言,我国预料要到2021年杪,才会见到复苏回升的曙光。
不过,相比3月疫情高峰期时的低迷,当下的经济数据,已有局部反弹,譬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在4月时是负28.6%,5月则是负19.5%,到了6月进一步改善至负3.2%;同样的,失业人数也从5月的5.3%降低至6月的4.9%。但这些都是从极度低迷水平上的反弹。
毕竟,在防疫的新常态下,史无前例的人流管制、社交距离,要让经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一些领域的就业机会,甚至可能会永久消失。譬如航空业和旅游业,在锁国及限制人流新常态下,许多业者能否熬过这严冬,还是一个未知数。
实际上,对于当下的经济复苏走势,已非如早期悲观论的L型(长期低迷)或U型(缓慢)复苏,也不是乐观派的V型快速反弹,而是呈现出K型的两极分化,即有些领域,可以很快华丽翻身,并向上发展,但另外一些领域,却可能就此衰落,甚至沉沦难以自拔。
这不只出现在经济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的阶层,即上层或富裕阶级,基于社会结构,财富的资源和网络,很快就能应对疫情的冲击,甚至在疫情下,财富取得爆增;反之,许多中下阶层民众,却因收入减少,而陷于柴米油盐的悲惨世界。
譬如在美国,数据就显示,高薪阶级的人在失业后,比低薪劳动者能更快找到工作,同时最富有的阶层,在此次疫情下,财富不只没有大减,反而增加,贫富不均的现象更加严重。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也为未来社会分裂埋下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下,各国政府出台了各项刺激经济计划和措施,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干预或调控的力度,譬如在我国,行管令下延后摊还贷款措施,就使到本地银行半年内面对著64亿令吉的损失。然而,这种短期减轻人民负担的干预政策,会否在民粹政治下,进化为一种新常态,形成“国进民退”,进而拖慢我国复苏,甚至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