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明有工匠的完美主义和坚持个性,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他说:“有瑕疵的部分就拆掉,宁愿丢掉也不可以交出去给人。”

人生半百才开始。前半生埋头制鞋,毫无生活可言,后半生放慢脚步,以匠人之道对待作品,并透过手艺广结好友。3年前,叶伟明和黄美凤夫妇计划结束产量和销量都直线下滑的皮鞋生意,却机缘巧合透过私房菜平台开启了量足定制的契机。两夫妇架设“绅士皮鞋The Leather Shoes”面子书专页,并勤于参与市集,靠著几乎有赞无弹的口碑,迅速打开知名度。

极少在一期内以两个人为主角,但人称叶师傅的叶伟明和太太黄美凤一直都是一体的。两人皆是制鞋出身,一起创业,一起经历经济风暴,再一起迎接新生活,一直以来形影不离,黄美凤笑称:“就像鞋子成双,缺一不可。”

卡卡艺术市集是“绅士皮鞋”第一个参与的市集,当时黄美凤在介绍文里用上“鞋手人生”这四个字,一方面指的是制鞋的手艺,一方面取“携手”的谐音。两人结褵34载,因为鞋而结缘,她偶然间说的一句话,虽是在说鞋,却非常适合用作形容鹣蝶情深的爱情,“人有两个地方最敏感,一是眼睛,所以才会说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二是双脚,不合脚的鞋子会让你寸步难行。”

两夫妻现时的生活主要是皮鞋定制和参与市集,若是忙得过来,就接私房菜的预订,黄美凤说:“制作皮鞋的利润很低,偏偏账期又很长,而且很多时候1个月账期的要3个月才收到,3个月的要半年到9个月才收得回来,甚至被倒账,血本无归。一直被拖账,加上订单不够,规模不断缩小,2016年时,真的是心灰意冷了,想要把它收掉。”在此之前,他们开创的丰足贸易有10多名工人,加上机器代劳,一天可生产120到150双皮鞋,但产量和价格都难以与中国庞大的人力市场和制造业竞争。“可我们才50多岁,不算老啊,收掉了要做什么?打开报纸找工作,我俩又没有学历。”

兜兜转转 做回老本行

碰巧当时大儿子和媳妇去上创业课程,知道有个年轻人想搞私房菜平台,于是鼓励要结束生意的父亲转当私厨,而该平台正是赖韦巡创办,现已广为人知,汇集近50名私厨的“Cook4U(我有饭局)——马来西亚私房菜”。黄美凤笑说:“在家里是叶师傅负责煮饭的,有很多拿手的客家菜,像是芋头扣肉、凤凰鸡、猪脚醋,加入这个平台后,很多人试了一次就一直要找我们,试过两个星期内做了8场,相当累。”私房菜一开始在自己的房子里“煮办”,底层是制鞋的工作室,能看见吉隆坡夜景的饭桌则在三楼阳台,“因为做私房菜,人脉开拓了,开始有人知道我们是做鞋出身的,来吃饭顺道定做鞋子,让制鞋的生意起死回生。”

鞋楦是鞋子的灵魂,决定鞋子的形状,虽是由制造商负责供应,但叶伟明会自行将它磨成最合乎理想的线条。制作一双皮鞋需要经历100多个步骤,叶伟明先在鞋楦贴上胶纸,画出设计后,再用刀片一片片切出,形成如右图中的“拼图”,也就是一双皮鞋的完整平面图。这个工序非常讲究精准,因为它影响著成品的外观。
鞋楦是鞋子的灵魂,决定鞋子的形状,虽是由制造商负责供应,但叶伟明会自行将它磨成最合乎理想的线条。制作一双皮鞋需要经历100多个步骤,叶伟明先在鞋楦贴上胶纸,画出设计后,再用刀片一片片切出,形成如右图中的“拼图”,也就是一双皮鞋的完整平面图。这个工序非常讲究精准,因为它影响著成品的外观。

坚持亲身量足 售后服务无时限

量足定制顾名思义便是按照顾客的脚型、需求和想要的设计量身定做一双鞋子,也因此,皮鞋的主人必须亲自到工作室一趟,“有些人会告诉我们他的鞋号,请我们寄过去,但我们不能那么做。不管怎样,一定要至少亲身量一次。”这是工匠的坚持。

黄美凤指:“有人回馈说我们的鞋穿了会让人上瘾!也有人说他们不再买外面的鞋子。”坚持使用真皮制作绝对合脚的尺寸,“绅士皮鞋”除了隆雪区的顾客,也吸引了怡保、实兆远、马六甲、甚至是砂拉越的顾客前来,“他们是刚好有到吉隆坡就过来量足,做好之后我们可以寄过去。”而身在外州又实在无法到首都来的人,则可以趁著两夫妻到外坡参与市集时,前去量足和挑选设计,他们这星期刚好就首赴槟城参与乔治市艺术节(Georgetown Festival)的市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是量足定制,这些年“绅士皮鞋”也为一些天生有缺陷比方说小儿麻痹症患者、扁平足或是后天因车祸等意外导致长短腿的人定制皮鞋,“他们几乎没办法买到合脚的鞋,所以每次看到他们穿著我们的鞋开心地离开时,都会觉得很感动。”另外,两夫妻提供无时限的售后服务,无论是开口、断底,还是一些需求上的设计修改,都尽量做到,由此累积了不少熟客。

到市集摆摊,除了让更多人认识“绅士皮鞋”,叶伟明和黄美凤也开拓了朋友圈,摊主之间经常交换心得,并相约参与下一个市集。右图为叶伟明在市集上为有意定制皮鞋的顾客量足。
到市集摆摊,除了让更多人认识“绅士皮鞋”,叶伟明和黄美凤也开拓了朋友圈,摊主之间经常交换心得,并相约参与下一个市集。右图为叶伟明在市集上为有意定制皮鞋的顾客量足。

得到欣赏 比以前更开心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一双好鞋能带你去更好的地方。”因为鞋面是以针车缝制的,所以“绅士皮鞋”无法自称全手工,但事实上,有80%的工序靠叶师傅手工完成,包括一般以机器代劳,将鞋面在鞋楦上拉紧的这个动作。有的人会认为300令吉至500令吉的价格偏高,但黄美凤解释,那只局限于小部分尚未懂得欣赏的人,“穿过的人反而觉得太便宜了。商品和手作品始终是有差别的,懂得欣赏的人看的不是它的价格而是它的价值。”

她直言:“我和叶师傅现在都比以前过得更开心,以前量产时,像机器人一样,早上9点开工做到深夜12点,整个人没灵魂,而且生活圈子也小,只和批发商打交道,他们只会和你压价钱。叶师傅以前也比较暴躁,但现在有人懂得欣赏你的东西,得到别人的认同,匠人的精神被重视,他很高兴。去市集摆摊时,他偶尔会自备饭盒,煮的饭菜又好吃,大家都认他做‘契爷’(干爹)。”她接著指,从前做鞋这门手艺很卑微,所以也很感恩因为私房菜平台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再进一步让人们认识和珍惜制鞋这个行业。

逾40年制鞋生涯

叶伟明来自森州知知港,12岁小学刚毕业就为了谋生到吉隆坡沙叻秀一带的鞋厂当学徒,“在同一间厂,从12岁做到30岁,当时一起上来的朋友全都已经离开鞋业了。”他忆述:“以前很刻苦,我们这些学徒早上工作,晚上就把帆布床打开,睡在工厂里。一个月的薪水30块。当时没梦想,没大志,反正专长已经是做鞋了,也没想太多,就是一直做下去,18年都跟著同一个老板。”

黄美凤在16岁那年加入同一间鞋厂,认识了她未来的伴侣叶伟明,虽说中途为了较高的薪资转到另一家工厂,但21岁结婚后又回到原先的工厂,和先生同进退,她说:“我做鞋面是以量算钱的,家里有针车可以带回家做,也方便照顾孩子。”

一直到叶伟明30岁那年,黄美凤中途跳槽的工厂因老板娘想要退休而出让,两夫妻遂开始创业,从一开始的伟明鞋业到后来改名丰足贸易。严格算起来,直至今日,两夫妻制鞋的资历超过40年,黄美凤坦言:“以前叶师傅说自己是不可以停下来的人,要做到80岁,我说‘要做你自己做,我每天重复做一样的东西、过一样的生活,不想这样到80岁。’但那时候我也以为我们会就这样一辈子,完全没想过会有转变。”

穿自家制的夫妻鞋, 拿自家制的手工包, 两夫妻就是 活脱脱的生招牌,黄美凤笑言: “顾客会要求做和他们 夫妻俩一样的皮鞋。”图摄于月初的台湾之旅。
穿自家制的夫妻鞋, 拿自家制的手工包, 两夫妻就是 活脱脱的生招牌,黄美凤笑言: “顾客会要求做和他们 夫妻俩一样的皮鞋。”图摄于月初的台湾之旅。

才50多岁 不想停下

一席话聊下来,发现黄美凤的口才相当好,叶师傅埋头工作,她则对作业流程和一路走来的往事侃侃而谈,好奇问她难道这是参与市集之后锻炼出来的新技能?她提起家婆往生后,叶伟明负责上巴刹,有人问他是不是还单身,说明当时的自己根本是三步不出闺门,根本没人认识这个叶太太,“那时候我小女儿4岁,我开始想象以后孩子长大了,自己年纪也大了,没培养到兴趣,日子要怎么过?刚好那时候广东会馆的汉语拼音班在招生,我为了方便手机打字,也想著学到了可以教孩子,就去报名,一学好多年。2013年广东会馆装修,课程暂停才转到中华大会堂上口才班,学语音、念稿,学标准华语。”

虽然有人觉得多此一举,但对黄美凤而言,是一种自我追求,“以前我每天做鞋带孩子,现在可以上台分享,可以当主持,很享受。有时候去巴刹看到一些安娣很茫然、很苍老,不知道要做什么,我不想这样。现在才50多岁,如果就这样停下来,人生多没意义。”

保有精进动力

两夫妻日前才到台湾一趟,采购皮料和供黄美凤制作皮具的五金小配饰,“这是我们第一次为采购出国,之前都是跟本地的皮料商买货,现在做定制,想做更好的作品,想不断精进,毕竟手作不能原地踏步,不然人家看来看去都是一样的东西,辜负他们的欣赏。”对他们而言,现时的生活悠游自在也充满动力,“周一到周五在工作室,一天最多可做3双鞋,周末就跑市集,时不时钻研一些新东西求进步,虽然忙,但是充实也开心。”人生的转捩点或许来得比较慢,但至少会做鞋也会做菜的叶伟明夫妇有足够的底气在时代的洪流里翻身。积累一辈子的手艺曾因时代的转变而被淘汰,又因时代的转变重新被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