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是杨应平想要传递的讯息,画中的油棕果实隐喻佛教八正道,黄梨围在四周象征圆满、团结。

说到马来西亚水果,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榴梿。杨应平是以本地水果和油棕为主题作画的画家,但他的画作主角并非果王,而是同样带刺的黄梨。从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他对黄梨的情意结,以及满腔的爱国情怀。

杨应平的画室里摆满了自己的画作,几乎每一幅作品都有黄梨和油棕的身影,唯独不见果王。问他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他毫不犹豫地说:“榴梿”。这让人更加好奇,是什么让他对黄梨绘画情有独钟。

现年45岁的杨应平在1997年美术专业毕业后便当起了助教,期间常抽空创作。1998年,他开始以本地水果为主题作画。他也画过榴梿,但始终还是觉得少了点“感觉”。“榴梿的刺和颜色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就改画山竹。虽然别人常笑说山竹黑黑的没什么好画的,可是我却被它果皮上的色泽吸引了。”他表示,自己过往作画讲究细腻,追求细节。当年的照片像素并不高,杨应平每次用相机拍下素材、冲洗成像后,他要求自己要画得比照片更像实物,看看能将细节刻画到什么程度。

出生于柔佛麻坡的他,无意间发现柔佛盛产的黄梨有著独特的魅力,深深为之吸引,于是便开始了黄梨系列的创作,一画就是20多年。“黄梨的每个眼与刺都有著细微的变化,从生、半熟到熟透,颜色的呈现都是独特的,这就是我为之著迷的原因。”除了黄梨,杨应平也常画油棕果实。他认为油棕是马来西亚主要经济作物,与我国的经济兴衰一脉相连。为求完美呈现作品,他特意跑了很多趟油棕园作实地观察,并搜集素材。

写实画大多要先起稿,才能更好地掌控比例及构图。翻看杨应平的草稿画册,细节和要点都完整记录其中,流露出他认真、细腻的性格。
写实画大多要先起稿,才能更好地掌控比例及构图。翻看杨应平的草稿画册,细节和要点都完整记录其中,流露出他认真、细腻的性格。

作为写实派画家,杨应平每次作画前都会做足功课并收集资料;他有一本厚厚的速写本,里头都是他正式作画前的草稿,比例、尺寸、构图、颜色都一一标注清楚。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画家满满的心血以及本土情怀,每一笔都是记录著他个人对国家的热爱。

从前讲究细节  如今力求传递意境

看过杨应平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作画风格随著岁月有所变化。从前讲究细节,就连现实中的不完美也都一一呈现在画中,栩栩如生且颜色偏沉著淡雅;而近年的作品则以颜色饱和鲜艳的油彩为媒介,更讲求传达画中意境。

杨应平自嘲:“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年纪大了,眼力不比以前好,这也算是为未来做准备。另一方面,当年追求把细节画得极致,现已达到技术性要求,就如一把刀已被磨得很锋利了,现在想专注在内容层面,把自己的理念传达出去。”他续说:“近几年,我开始在思考虚实、动静和阴阳的呈现,想要创作写实却有意境的作品。”画作本是静态,他却绘出在滚动的玻璃弹珠,增添“动”的元素;黄梨是静物,他为黄梨画上白纱,描绘出拟人化的故事情节。

他认为,人生和绘画都是不停学习及变化的过程。“拿毕卡索为例子,他是抽象画闻名,但他的写实画功其实很强。只是随著时间的推进,他慢慢从写实衍生到半具象、进而到抽象。目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需画得唯美,但要真实,能传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作品,杨应平要求极高。若是油画不小心画错,他会尝试用颜料堆叠覆盖;若水彩画落笔后没达到自己的标准,他会撕烂作废。“我认为每幅作品的诞生,首先要对得起自己,过得了心里那关才称得上是好作品。”

【优雅/油画】杨应平近年来挑战使用拟人化方式创作,为静物增加了角色及故事,带出虚实的意境。
【优雅/油画】杨应平近年来挑战使用拟人化方式创作,为静物增加了角色及故事,带出虚实的意境。

受到认可的喜悦【大地之美/水彩】

犹记初次见杨应平,他递上一张印有黄梨画作的名片,记者当时不以为意。这次在专访中提及名片上的画作,杨应平才解说背后的故事。“几年前我参与花卉展时,展览了《大地之美》这幅画。当时前首相敦马哈迪买了下来,据说是挂在他的办公室,所以我把这幅画印在名片上。”

杨应平并非靠卖画为生的画家,主要收入是在艺术学院教学。他表示每当有人愿意买下自己的作品,就会觉得被认可,很有成就感。回忆第一次卖画,慢慢地走到了今天,他别有一番感慨。“初期还没有名气和经验时,我到各个画廊请求展示自己的作品,碰过钉子也吃过闭门羹。现在很庆幸自己依旧在这个圈子,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

他亦透露,1997年第一次卖画售价仅700令吉,那份喜悦至今难忘。辗转到了今日,虽然作品身价翻倍,但他自留了多幅非卖品。“每幅作品都是心血,卖画宛如把女儿嫁出去,很是不舍。在人生不同阶段,我都会保留个人喜欢的作品,因为它们独一无二、无法复刻,都是倒不回去的岁月印记。”他期待多年以后可以举办个人回顾展,看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记录历史时刻【心希望/油画】

画家是一个时代的文艺记录者,而50 9大马变天是别具意义的历史时刻, 杨应平用油棕果实画出了《心希望》。他形容画中含义:“背景以表现形式呈现,似云似海。四散的油棕果实慢慢地聚拢在中心点形成了心型,每颗果实紧密贴著,中间带刺,就像是团结的人民自我捍卫的感觉。半熟到成熟的果实颜色各异,象征著大马多元种族文化。”仔细观察,画中右下角有一些峇迪(Ba t ik)图腾,这是杨应平喜好的本土元素。这幅画寓意新大马的团结, 也是对国家的寄望,记录著画家当下的感受。虽然目前政局及疫情不稳定,但他还是对未来抱有希望。

自古以来,文艺悲情较容易抓住大众目光;杨应平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在这喧扰纷飞的世道传递一丝正能量。近日, 他计划就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创作,虽然还未见雏型, 但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偏向正面的,透过画笔带出“希望”与“光”。

油画颜色饱和,杨应平竟能使用油彩画出半透明的薄纱质感。他坦言为了这幅作品,他斟酌设计了许多回才正式下笔。
油画颜色饱和,杨应平竟能使用油彩画出半透明的薄纱质感。他坦言为了这幅作品,他斟酌设计了许多回才正式下笔。

善用现代资源  与时并进不脱节

人们常说:画家都是死后才会出名。杨应平表示, 这是因为著名画家梵谷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大卖,才有了这样的说法。这也是为何以往每当有人想当画家,身边的人或家长都会极力阻止,担心画家会“饿死”。

杨应平是中生代画家,在他的年代想当画家,虽然父母担心,但不至于反对到底。“我们这一代不比老一辈的画家苦,他们那时候才是最克难的。我们这批中青年是被实验的一群人,常游走在变与不变之间。正因为处于新生代和老前辈之间, 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变化。”

他坦言,以前当画家可能会很穷,但随时代变迁, 现在当画家是不会饿死的。“就像疫情居家期间, 我也学会了线上教学,并利用社交媒体直播及上传作画影片。年轻人可以善用科技便利,找到与我们不一样的出路及机会。”

美术这圈子可分为纯美术及商业美术,杨应平属于前者。“商业美术意味著应客户要求而进行的创作,可以赚钱谋生。我个人是纯美术,好处是可以随个人喜好而创作,不需考量外在因素。因为执教工作,我的收入算是稳定; 如果全职画家以卖画为主收入,就得多方面提升了。”

杨应平认为,时代在变, 停留原地只会让自己脱节。“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坚持, 莫忘初心,创作作品; 同时也可以学习新事物, 善用这个时代的资源与自己的作品做结合。”“教学”二字是由“教”和“学”组成,杨应平在传授及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也从新生代画家身上学习, 不断求知增值,让自己与时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