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许多希盟支持者不断攻击废票支持者,笔者认为,这些攻击并没有意识到废票论者其实内部又有好些差别,并且有些攻击实在是太过火太过分了。

废票支持者可大略分成两派。第一派是法家等人,他们以“惩罚在野党”为口号,并且他们的目标和手段互相矛盾而不可信。根据各种消息,他们有些人不但倾向执政党,甚至执政党也支持这些废票论者。有关这派的诸多问题,笔者已经在《废票救国?别闹了》中已经说明。

第二派是来自社运团体,以及出身自烈火莫息的社运一代。他们又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因为对于希盟的首相人选感到失望,而支持投废票。另一组则并没有说过要投废票,而只是认为应该容许不同的声音。但是也因为他们容许废票的声音存在,而被视为是废票论的支持者。

属潜在支持者

第二派会出现,最大的原因是对希盟的失望。他们许多人都是社会运动的支持者,从近期的净选盟运动,到更早之前的反稀土等运动,都可看见他们的身影。同时他们也对于社会各种不平等现象也非常关注,从司法不公、公民教育、少数和弱势族群、环保议题、难民和移民议题等等,都可看见他们的投入。

笔者对于第二派不但同情,而且认为他们是希盟的潜在支持者,现在希盟应该说服并争取他们的支持,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排挤他们。他们许多人在第13届大选中,是在野势力的支持者。他们当时眼看第13届大选变天不成,因此认为问题的症结在公民教育。他们认为如果公民教育成功,将会促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政治改革的需要,进而督促政府进行改革。当时这发展也意味著,在第13届大选结合的改革派(与社会运动团体和人士为主)和政权轮替派(以在野各政党为主),开始走向分流。

寄望政党轮替

随后,由于旧日的民联(现在的希盟)在其执政的州政府,因为一些施政问题而让许多人哗然。从雪州的加影行动到州务大臣下台,到最近槟城州政府如何对待郑雨周,都让一些社运人士与希盟渐行渐远。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如何促成改革的手段,社运人士之间也有不同的意见。一些认为应该不断进行公民教育,而不是单独透过政党轮替才能促成,另一些则认为现今的国阵政府不可能进行改革,因此只有寄望政党轮替,才有机会促成改革(这些人的一部分后来成为政党人士)。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就是马哈迪成为希盟的首相人选。

马哈迪担任首相时,破坏司法独立、打压异议人士、扶持朋党等等,都促成马来西亚诸多问题,因此成为社运人士和在野党最讨厌的人之一。可是,以前最大的敌人马哈迪,却成为今天在野的希盟的盟主。这让与在野党的关系有点裂缝的社运人士,进一步与在野党分离,甚至其中一些人也自此之后变成了废票的鼓吹者。同时,面对希盟支持者的大力抨击,一些没鼓吹废票论的社运人士,也逐渐认同废票论。

这些社运人士走向支持废票论,对希盟绝非好事,但是这并非全无转机。现今希盟支持者应该先去分别废票论者,把那些因为不认同马哈迪而倾向废票论的人,视为潜在盟友,并且积极地说服他们加入希盟的阵营。

说服之路困难重重

至于说服他们的利器,则是仰赖希盟的行动。希盟应该尽快提出自己执政后的政纲(特别是如何落实政治改革的部分),以及如何确保以马哈迪为首的土著团结党不会在胜选之后,退出希盟并重返巫统的怀抱。只有强大理性的理由,才能够说服他们与希盟同一阵线。

许多社运人士会走向社运,是因为他们在理性辩证后而决定投入,而不是盲目加入。也因此,面对这样的一群人,希盟支持者一味的胡乱谩骂,只会把他们赶走,而不是加入成为盟友。因此,只有透过理性说服,才能让这些社运人士不再支持废票论,而成为希盟的盟友。

如何让以往支持在野势力的社运人士,再度成为希盟的盟友,的确考验希盟与其支持者们。这条说服之路不但漫长,而且困难重重。但这条漫漫长路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对那些因为马哈迪而支持废票论者的谩骂。

庄仁杰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东南亚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目前研究以吉隆坡和新山的华人社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