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联的瓦解,也令到跨族群公民社会溃散。图为当年民联大会时,三党党旗挂在一起的情景。

505大选后,评论人陈亚才有一个很传神的比喻:去过布城的人都知道,首相署明明近在眼前,但只要不小心错过一个路口,就要绕很大个圈,才能转回来。

目的地一直都在,Ini kali到不了,Lain kali可以再来,只要油箱还未见底。和“人都会死”的道理一样,国阵也有可能倒台的一天,这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掌握什么条件,并制造什么契机,促成改变?而面对可能失去政权的国阵,也不会坐以待毙。这个逾60年的老政权必然反扑,瓦解任何对抗它的势力。

冀打破权力结构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透过选举,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如果2008年3月8日的大选没发生海啸,从而改写本地政治版图,则后来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无可否认,308政治海啸源于2007年净选盟集会、兴权会(Hindraf)集会所酝酿的人民力量。但唯有当这些力量集结在一起,才能打破国阵的权力垄断,为后来的社会运动制造更好的条件。

在政党轮替之前,在野党与社会运动之间,存在极难切割的关系。而两者的互动可以是积极的互助互补,亦能是消极的相互抵消。308后霹雳州伊党籍大臣尼萨的出现,让华社摒弃对伊斯兰党的刻板印象,从而看到伊党的多元。而后来净选盟2.0净选盟3.0集会时,则翻滚出更大的社会力量。

集会者在催泪弹弥漫中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更建立起跨族群的信任。此后,不同族群在不同议题的社运中相互借力,马来妇女则红著眼拥抱哭泣的赵丽兰、马来青年加入绿色盛会的反莱纳斯苦行、伊党志工挺身保护遭流氓追赶的Bersih妈妈……

壮大公民力量

追溯回去,2008到2013年是最美好的五年。因为政党精英在权力上有了合作关系,加速基层草根的融合,打破了过去当权者“分而治之”的精心设计。在此阶段,公民组织必然利用这个局势给予的条件,在基层建立合作基础,壮大公民力量,期待有朝一日,草根社会可以不受政党摆布,甚至反过来主导政党。

说白了,这是实验,也是博弈;有善意的动机,也有其策略考量。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磨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形。我们都知道,撇开政党,马来社会里要是有什么基层庞大的非政府组织,也多以宗教为主要斗争议题,如伊斯兰友好协会(IKRAM),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等;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少之又少。

希盟会否重蹈覆辙?

这五年没有白走,但比较遗憾的是,跨族群公民社会尚未巩固,就因为民联的瓦解而溃散。举个例子:民联瓦解后的净选盟4.0集会,就流失大量马来人出席者。公民社会斗争之路,就更长了。

我们要认清的事实是,在政治里,任何一方都有各自的利益。伊党趋向中庸,是因为308后看到执政的希望;505后出走,是因为入主布城希望幻灭。如果赢者全拿的选举制度让在野党看不到希望,大败以后瓦解是自然规律。三年前发生在民联身上的事,未来三年同样会在希盟身上重演。而在政党轮替之前,任何对抗国阵的势力之瓦解,都只会有利于国阵,而不会有利于公民社会。

如果308前我们疾呼选民,相信自己手中的一票能够带来改变;10年以后,难不成我们要否定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选举固然不能一次过解决所有问题,但五年一次的选举,能让我们在权力结构上,打开一个缺口,制造一个局面,为接下来的社运斗争创造更好条件,累积更多的力量,放眼未来更长远的路。

林宏祥

大同工作室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