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上午,在塞车的路上,打开电台,刚好听到几位主播在谈论“外劳掌厨”,听众打来,极力赞成人力资源部长提出要禁止全国的本地餐厅雇用外籍工人掌厨,以此减少对外劳的依赖,并维护本地食物的质素。几位主播不约而同地附和,他们说,餐馆老板要有良知,要有社会责任,不要为了节省一点成本便使用外劳,否则外劳抢尽本地人饭碗,本地人只能被迫离开国家,出外谋生,而马来西亚也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特色和引以自豪的美味。

类似的讨论似曾相识,记得在2014年,当我刚刚移居来槟城,那时闹得最热烈的就是“外劳掌厨”的问题,当时槟城政府提出全面禁止售卖本地食物的小贩雇用外劳当厨师,违例者将被吊销小贩执照。政策目的是要确保槟城美食能维持原汁原味,不因外劳掌厨而走样。当时政策一出,马上引起极大争议。争论的范围包括政策是否可行?如何定义本地食物?(东炎、肠粉、串烧是本地美食吗?),以致政策有没有涉及种族歧视?

摊贩雇主反对声大

舆论上的争持不休,支持和反对者各有己见。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首先出来反对的不是外劳,不是这些最直接受影响,会因此丢饭碗的外劳厨师,最先表达忧虑的是雇用他们的雇主。事实上,雇用外劳的成本没有更便宜,包括中介费与税项,成本根本不低,但是请人困难,既然请不到本地人,外劳便变相为小贩们延续了行业的生存。

这种困境在小型资本的小贩身上尤其明显,大型餐厅、连锁集团、较为高级的餐馆,他们可以动用更多资源调配人手,外劳不能掌厨,那就调动他去其他岗位,但小贩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有规模的餐厅相对能吸引有志投身餐饮业的本地人加入,毕竟小贩的工作辛劳、薄利,难看到职业阶梯的突破,所以,禁止外劳掌厨的政策,他排除的不只是外劳厨师,也是雇用他们的小贩,这些在餐饮业里的底层,最没有议价能力的小雇主。

敢言的著名厨师Chef Wan是本地极受欢迎的名厨,他提到,他年青时的学厨经验都是从外国而来,他认识许多烹调本地美食的出色厨师都是外籍人士,他们因为喜爱马来西亚菜,来到这里在本地酒店磨练多年,终煮得一手好菜,难道他们也将会被禁止掌厨吗?

先搞好就业环境

Chef Wan的评论中提到一个重点,就是在全球化年代,许多学习机会和经验的累积都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国,在外国的经验开拓了自身的视野,本地也因为外国人的到来而丰富了原来的文化。

更关键的是,希盟在竞选时提出的承诺之一,是要制造优质的工作机会,减少依赖外劳。我想,当中的逻辑是,前者是后者的条件。本地人要先有更多就业的选择,理想的工作条件,才可以真正改善就业环境。没有优化就业市场,只是一味的打击外劳与他们的雇主,并没有为问题带来真正的解决方案。

然而,既然这是人力资源部第一个对外公布的新政,那在政治上定有著特殊的意义。在众多待处理的问题中,什么议题会首先被提出来?一般情况是,被提出的第一项新政,大概是因为政策可行、能立竿见影,就像废除消费税,可以短时间内实行,其二,是人民所期待的,新官上任,自然要显示和前朝不同,起码要更具有改革性意义。

不正视问题根本

但是,部长并未提出优化本地就业市场的策略,便以“禁止外劳掌厨”为开始,这是向弱者抽刃,不正视问题的根本,也轻易把公众的目光转移到对外劳的歧视,而忘记希盟承诺要创造100万个优质的工作机会。

我认为我们一直在说超越种族的意思,就是不纯粹以肤色、种族、国族来界定和看待我们身边之事。不同国籍的人在全球流动早是不可避免的事,政府该如何回应人口流动的潮流?难道是筑起围墙,在墙内高喊赶走外劳,本地人优先,然后就等待原本的问题,像生活成本高涨、贫富差距悬殊自动解决?

刘嘉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