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是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学派的大师,也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斯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y History)》中指出了国家理论(政策的制定与破坏者)、产权制度、意识形态、资源、人口和科技六因素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关键(诺斯对这六因素的定义与见解在此略过),这些因素不但打造了制度,并且相互影响且随著时间而不断变化。

诺斯这套制度变迁理论不但是他的研究集大成,显示他对制度的制订与运作的深刻认识,并且以此理论深刻观察与剖析与制度相关的经济史。即使时至今日,诺斯的研究至今仍然深刻影响学术界。

随著时间起变化

在诺斯的著作中,制度不只是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可见的制度。一般上我们所见到的制度包括大至政府或公司的组织与章程,小至社团组织的规章等等。但是诺斯也指出,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看似与制度无关的事物,实际上也是制度的一部分。简言之,制度除了可见的、以白纸黑字写下的制度之外,也包括了可不见,只可靠旁人指点或自行摸索的文化氛围等等。

更重要的是,诺斯所说的制度并非静态且永久不变的。诺斯在其理论中加入了时间因素,指出影响制度的诸多内外因素会随著时间而有所变化,以及他们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并且知道在运作时也会受过去影响及产生交易成本等等。

因此,制度长期而言会不断变化,并且制度在运作时不只会像组织规章中所言的白纸黑字那般而已,而是有许多灰色地带、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的复杂事物。

诺斯把这理论用来剖析国家发展成败的原因之外,也以此来研究经济史。其重要著作《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的后半部,即是以此经济史为主。其他著作虽然不一定以历史为主轴,但是在诺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历史个案穿插于各篇章中。例如反映诺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见解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的第三部,就有许多部分讨论历史,并且也要求把制度分析纳入经济史中。

换政府不代表变好

诺斯后来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不但思考暴力与制度的关系,并且也对于国家成败有更多见解。但其对制度变迁的见解与理论的主要框架在1980和199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明确说出。

从诺斯的著作看回现在,常常无限感慨。制度虽然无所不在,但是能够看到并且看懂制度的人仍然不多。

好些人认为,换了政府后一切会变好,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过了第一关而已。不但过去的事情仍然困扰著现在,并且政府体制的各种规定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等,仍然让许多可行的变革无法落实。因此统考、爪夷文事件、莱纳斯和各种税务事情等该做不做(或该不做却做),并且过程中常常忽略制度上的限制而提出各种天真的想法。

在小一点的事情上,看不透制度者同样很多。例如有人认为宽中筹款是必须,筹款有问题是师生扭曲了筹款等等,但是却没看到筹款比赛的黑暗一面、制度之外的软硬压迫,以及学生们因此而产生的无奈。更没把筹款放入宽中与新山华社进行分析,了解到底筹款如何影响宽中与新山华人社会。

看穿表象之下制度

在有关他国的事情上,许多人不看当地的制度和历史而任意批评。例如在香港的事情上,许多人怪罪示威者,认为示威者伤害警察等等。但是却不知道这是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就用政治手法解决(通过立法与行政方法),而不是用警察来解决。真正在伤害警察的不是市民和示威者,而是香港政府本身。

看懂制度不难,只需要看穿藏在表面事物之下的制度,但是许多人只看见表面事物之后就不想去理解表面之下的制度,甚至随著假新闻起舞。这一切都指出为何批判性思考是如此重要,以及马来西亚在这方面的教育是如何地贫乏。是否有一天,我们在批判性思考方面能有所进步呢?

庄仁杰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东南亚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目前研究以吉隆坡和新山的华人社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