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华是爱书之人,平均每个星期可以阅读1至2本书。他形容,阅读就像是和书本谈恋爱,能进入另一个情景。“爱阅读的人从来不会觉得孤单,因为只要身边有书,就会有乐趣。”

民办图书馆的价值(下篇)

人文图书馆是吉隆坡早期的民办图书馆之一,但在2015年杪,陈氏书院计划把原有的空间充作其他用途,让这所历时12年的民办图书馆最终还是难逃闭馆的命运。但馆长廖国华表示,即便阅读空间已经不在,但人文图书馆仍没有放弃推广社区阅读风气,更持续开办不同主题的人文课程,让图书馆精神得以延续。

“馆(图书馆)虽然不在了,但空间还在。”人文图书馆馆长廖国华指的“空间”是一个让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课题的地方,他认为,图书馆不应该只是一个藏书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对话和思想交流的地方。“即便人文图书馆已经闭馆,但我们每个星期还是会举办各式活动,包括人文课程、读书会、人文沙龙座谈会、讲座、新书推介等;藏书也没有浪费,而是派发给其他的民办图书馆,让书籍的使命得以在其他地方继续发酵。”

人文图书馆是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及雪隆理华同学会于2003年联合设立的一间以“人文”为主题的图书馆,并以推广阅读风气为主,建立人与知识结合的人文自觉为愿景。自创立以来,图书馆秉持著为社会提供阅读人文书籍的场所,让各方有识之士以书会友,进行思想冲击与交流,让各思维在其间迸发。廖国华说,图书馆的模式已从过去“静态”转换成“互动性”,读者到图书馆不再是追求一个宁静的阅读空间,而是希望培养自己对社会与自我的反思能力。“举例来说,我们在课程上探讨有关现代医疗和人权的课题,因为在医疗界非常注重病人的隐私,但这对于群众而言又是否公平呢?”他进一步说明,爱滋病是一种会传染的性病,但为了防止病患散播病菌,是否应该公开带菌者的资料呢?

廖国华说,课程范围相当广,包括政治、国际关系、经济、社会、历史、司法、思想史、文化遗产、艺术、文学、音乐、媒体等,有的课程还包括户外参观考察的项目,让读者们亲自体验。“比方说,探讨《大马华人民俗》,我们就会组团到新山参加百年柔佛古庙游神活动。”目前由人文图书馆筹办的活动、课程已从原有地点搬迁到林连玉纪念馆,上课时间则维持在每星期四,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每个人文课程的课题将分成12堂课,公众人士收费为200令吉、会员170令吉及学生140令吉。”人文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开办“人文课程”,至2017年已经迈入第40讲,而且持续进行。“虽然图书馆没有(关闭)了,但我们汇集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他们对人文课程均相当支持,几乎每个课题都能看到相同的面孔。”

虽然“人文图书馆”的牌面已被拆下,但图书馆让各方有识之士以书会友,进行思想冲击与交流的宗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发酵。
虽然“人文图书馆”的牌面已被拆下,但图书馆让各方有识之士以书会友,进行思想冲击与交流的宗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发酵。

只要有心,办馆不难

创办于2003年的人文图书馆可说是国内民办图书馆的始祖,但由于陈氏书院进行修护工程,而原有的人文图书馆场地,也将在修护工程完毕后作另外的规划。因此,人文图书馆于2015年修护工程开始前结束营运。“当然会感到可惜,但在城市办图书馆难免会遇到种种考验,包括交通、地点、财力、人力等等,所以无法避免。”

询及为什么选择闭馆而不是迁馆?“初期,我们确实有想过迁馆,但后期因为地点不方便而打消念头。”他续说,曾有善心人士愿意提供人文图书馆新地点,但由于该地点位于新地区,公共交通工具没办法到达,所以最后决定拒绝。“社区图书馆应该设在一个容易到达的地方,若不是,就没有意义了。”他说,城市生活节奏快速、交通拥挤,出门就是花钱,谁还会愿意千里迢迢到图书馆看书、借书?

财力和人力不足是目前民办图书馆遇到的最大挑战,但廖国华认为,只要有心办图书馆,这两大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进一步说明,在财力方面,民办图书馆在创办初期不必急于购买新书,可以请身边的朋友共享家中的读物。“有些人或许不舍得把书捐赠给图书馆,但我们可以邀请他们把书放在图书馆里共享。”他同时表示,结合图书馆和咖啡厅为一体也是不错的经营手法,当孩子在馆内阅读时,家长们就可以到咖啡厅消费,为图书馆带来收入。至于人力问题,他则表示,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所以民办图书馆必须拥有一组委员会,大家互相合作,才能把图书馆办得跟更出色。廖国华理想中的社区图书馆是“一个社区,一个图书馆”的模式,他坦言,眼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创办图书馆,让他十分开心,更期待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

虽然人文图书馆已经闭馆,但馆内的藏书并没有浪费,而是分别派发给其他民办图书馆。
虽然人文图书馆已经闭馆,但馆内的藏书并没有浪费,而是分别派发给其他民办图书馆。

引领社区阅读风气

廖国华指出,每所学校都有一个图书馆,而为什么这些图书馆只让自己的学生使用呢?“校方或许是担心外来者会带来安全威胁,那如果只是开放给校友们呢?”他同时建议,学校应和社区资源共享,比方说,公立图书馆的语文书籍有限,华校在这方面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现时民办图书馆的风气,他认为,因为互联网的关系,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得以聚在一起,而这群人就会自动自发去做政府没做好,或是被政府机构忽略的事。

从前,大家都会认为创办图书馆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但随著越来越多小型图书馆的出现,大家开始倾向于以小众和主题的形式来运作。“虽然这些小型图书馆的定位不能满足所有人,但主题性更强。”廖国华举例,长颈鹿图书馆就以孩子绘本为主。他认为,由民间筹办的图书馆就像是个小型杂货店,以服务当地社区为主,同时为当地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就像是位于北部十八丁“角头间社区图书馆”。

廖国华分享,十八丁是一个位于太平的小渔村,在这之前,每每放学后,当地的小孩都会到处溜达,或躲在家里,但有了这家图书馆后,孩子们多了一个可去之处。“角头间社区图书馆”创办人张集强表示,这图书馆的概念是想为这只有200户人家的渔村社区,创造一个图书馆形式的环境教室,作为聚集小孩和居民的媒介。他说,当地许多小孩到初中三就放弃升学,若有一个空间聚集他们一起活动、学习,同时凝聚社区力,长远来看,或许将能降低孩子辍学的机率。

人文图书馆每个星期都会在林连玉纪念馆举办人文课程,让读者们可以聚在一起探讨时下社会课题。
人文图书馆每个星期都会在林连玉纪念馆举办人文课程,让读者们可以聚在一起探讨时下社会课题。

以书换书降阅读开销

人文图书馆开创12年,询及国内的阅读风气状况,廖国华笑说,国内的情况非常两极化,有一群人是每天嫌不够时间看书,而另一群人则是不爱书。他分享说,曾在公园里看见一对年轻父母带著一箱子书到公园一边野餐一边陪孩子们阅读,当时周遭的孩子都会因为好奇而上前参与并主动拿起书来翻阅。“提高国内阅读风气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一群爱阅读的人带头举办读书会,吸引大家一起参与。”廖国华说。

他说,书籍价钱过高的情况也会影响国内的读书风气。“一本书籍的售价从30令吉起,若一个月要看5本,就必须花费150令吉,这对于社会新鲜人而言,是一种经济负担。”除了民办图书馆,公正党士满慕社区中心也设立了“悦读换书”,让全民采用“以书换书”的方式参与其中。士满慕区州议员李健聪指出,这个计划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作为第一阶段,他们在士满慕社区中心设立了一行书架作为自助换书角落,以便向民众收集捐赠得来的新书及二手书,再让喜爱阅读的民众采取“1书换1书”的方式交换书籍阅读。

“‘1书换1书’的方式其实在国外已经相当盛行,在许多捷运站或巴士站均能看到一些装满书籍的架子,让经过的人们也可以共享书籍。”廖国华坦言,这方式相当不错,但也非常考验人性。“若每个人都拿走一本书,而不愿意摆放书,那架子很快就会被搬空,那试问还有谁会愿意把书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