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私校
根据国际学校咨询机构去年的调查,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里,国际学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这项数据尚未涵盖私立学校的学生。由此可见,家长已对私校建立信心,又或者说:已对普通源流的教育制度感到失望。
近一年里,东南亚的国际学校骤增61所,收费比国际学校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也从2000年代的不到1%增长至今日的约20%,越来越多家长愿意负担较高昂的学费,把孩子送入或转入私校。儿女都曾在华文小学受教育,受访家长林可欣对孩子的教育采开放态度,转入私校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孩子的意愿。
我们很少去思考,让孩子受教育的目的,让他们去上学是因为已届学龄,再深究一些,就是为了一纸学历,以便将来在社会立足。很少家长认真去想,期待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当权者也很少去考虑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是为了塑造怎样的人才。
我们常不小心掉入一种刻板印象,把孩子送入私校的家长必定望子成龙,但林可欣反倒对课业成绩不太重视,“我希望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儿子刘宇诚在三年级那年转入私立学校Sri KDU,原因正是华文小学的课业让他不堪负荷。
她忆述:“自己受华文教育,觉得孩子的教育也应该从华小开始,最靠近我们家的华小开车5分钟就能到。但孩子后期开始不按时交功课,也提出不喜欢去学校。”
林可欣毕业自商业管理系,一直以来是职业女性,儿子上小学前她有5年时间回归家庭,“他一年级时,我重回职场,他必须和我一起早出晚归,早上送到安亲班,上学时间到了安亲班老师会送他去学校,放学后再接回去安亲班,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其实挺累的。”
孩子们与林可欣夫妇关系紧密,儿子也愿意提出想法,他向林可欣表示上学前想待在家,“我们有尝试寻找可以在家照顾他的帮手,但最后实在找不到就搁置下来,继续往返安亲班的生活。”
看见孩子的需要
一年级时孩子的成绩不错,二年级当上巡察员,也还算享受校园生活,但三年级时,精英班的课业变得非常繁重,“一天有8到9个科目的功课得完成,晚上做不完的,隔天早上去安亲班老师会帮忙督促。”话虽如此,孩子变得很不快乐,“他跟我说那些生字他抄写3次就记得了,不需要抄10次。”这样的申诉,家长一般都不大理会。
孩子开始不按时交功课,对上学产生抗拒,偶尔会以肚子痛等借口告假,“老师向我反映他功课没按时交,我和孩子沟通,他说不想做重复的事,纳闷为何要逼他做功课。”林可欣于是亲自去了趟学校,看见课室里超过45名学生一起学习,老师没办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进度,“那时候我意识到他需要不同的学习环境。”看见孩子的需要,是父母的一门功课。
改变学习环境 孩子不再抗拒上学
考察了两间私立学校后,夫妻俩很快就做了决定。Sri KDU也有国际学校,之所以选择私立学校而非前者,林可欣有她的看法:“第一,国际学校的学费高,我们不希望中途因财务问题给不起学费而必须中断;第二,国际学校没有马来文和中文课,我们还是希望孩子掌握国语和母语。”Sri KDU私校是智能学校,善用科技教学,跟从大马教育部的教学纲要和课程,部分科目如数学采用新加坡的课程。
除此之外,学校注重课外活动,必须选择一项运动和一项音乐类活动,一星期2次穿插在早上8时至下午3时的上课时间中,“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儿子在华小时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父母之间也偶有聚会,他们也认同若是负担得起,转去私校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对当时三年级并热爱运动的儿子来说,快速和新同学打成一片并不成问题,语言上因在华小念书时,林可欣就已安排他到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学习,所以也不至于无法应付。“他很喜欢学校生活,再也没有需要带回家做的功课。”
女儿刘诺莹和哥哥相差两岁,也是在三年级那年转校,林可欣称:“儿子转校后学习进度良好,很开心也很期待去上学,我们就对妹妹说不如一起去,她同意了。”女儿属于学习较缓慢的类型,林可欣一向不给她压力,“我知道她比较慢,所以跟她说没关系,不管做什么,尽了力就好。”儿女如今一个念中三,一个刚入中一,两人在田径上都有杰出的表现,儿子更被提名最佳运动员。
Q.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上私校?
林可欣透露,Sri KDU私立学校小学部的费用每月约1200令吉,中学部则每月1500令吉,和国际学校的学费相去甚远。她指:“在华小上课时,要送安亲班、才艺班,有需要时还得补习,但转校后,这些都不需要了。说实话,在支出上已经取得平衡。”
Q.功课不繁重,表示缺乏竞争力?
林可欣认为:“自主学习的效果更好,我中学时都在混,大学时期才开始认真看待课业。长大后发现为什么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高,去日本留学,发现日本人很全方位,才开始想努力。”
她和先生沟通,表示不希望孩子是能考取很多优等(A's)却不快乐的孩子,“那时候他才小学,到大学还有很长的日子,若他不是自发地有学习意愿,逼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反效果,他若是不读了不是更糟糕?”
看重学校设备 成绩排行是其次
林可欣的父亲是留台生,看重留学经验,希望孩子们能在留学生涯自立生活。曾留学日本的林可欣认同这一点,“学历只是一张进入社会的入门票,在学校最重要的就是‘Learn’(学习),能理解有所吸收就行了。我不强迫孩子一定要拿到至少多少个A,考试期间,只是稍微提一下要自己好好计划时间复习。”
转入私校,儿子最明显的转变是变得更自律,“他以前很依赖我们(父母),现在可能是有参加球队,在时间管理上较自律。家务方面,也懂得分担,知道自己对家庭有该尽的责任。”
她也提到,私校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一定程度的自信心,“我是华小出来的孩子,大学时要站在大家面前发表作业,一个人说20分钟,紧张得不得了,但他们没有这个问题。学校有举办音乐会,他们要进行试镜选拔,扮演剧中的其中一个角色。”
当初在为孩子选择私校时,林可欣特别看重一点,那就是必须是一所学校的规模,“现在有的私立学校设在店屋,而我认为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有草场、球场、游泳池这些设备孩子才能发展体能,有一定藏书量的图书馆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
这些之外,她并不在意学校的成绩排行榜是否标青,也不纠结于孩子在这所学校毕业对未来有多大的好处。一如儿子自3岁起学习钢琴,却不考级数,“他学弹歌曲,享受过程就好,只要喜欢就是一门技能。”
林可欣相信音乐对人生有影响力,希望女儿也学钢琴,但女儿尝试后告诉她喜欢的是跳舞,林可欣笑说:“那就不要浪费时间浪费钱。”
教育改革多变 家长难安心
据林可欣透露,Sri KDU的中学部在这几年越开越多班,学生大多有华小的背景,又或是从国中转入,“国中因为师资的问题,学生太轻松,家长不想他们浪费本该学习的时间。”
无论如何,把孩子送到政府学校或私立学校完全是家长自主的选择,林可欣分享的是自身家庭的经验,她无意评价或左右任何人的想法。然而,她也直言,若是教育部能将角色扮演好,教育改革不朝令夕改,家长也无需为此伤神。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