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孩子》诗集里写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们经你而生,但非出自于你,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正如诗中所描述,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既不是父母的战利品,也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放手让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启和太太育有3个女儿,但女儿们都没有继承爸爸的手艺,而是各自往自己的兴趣发展。
朱启和太太育有3个女儿,但女儿们都没有继承爸爸的手艺,而是各自往自己的兴趣发展。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兴趣,我们不应该强迫他们继承家业。”育有3女的朱启粦认为,父母的责任是把孩子们养大成人,供书教学,至于他们未来的路想怎样走,父母不应该左右。朱启粦和哥哥朱启荣及两个弟弟朱金发、朱金福,在1977年以“兄弟帮”的模式创办Master Cut西服裁缝店至今已有41年,目前在孟沙和第一广场(Pertama Complex)拥有两间店,客源稳定。不过,即便他们4兄弟共育有10个小孩,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孩子有兴趣继承。三弟朱金福更笑说:“自从搬到这里(新店),孩子们都不曾来过了。”

后继无人,但他们并不担心,今年63岁,正计划退休的朱启粦更说道,没有人继承就把生意顶让给别人。不觉得可惜吗?“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啊!人生就是这样,做到不能做了,就必须舍弃。”其中,朱金福是4兄弟当中唯一育有儿子的,他儿子固然就成为了众望所归的家业“继承人”。“儿子对裁缝没有兴趣,往汽车业发展了。”虽然虽然朱金福一直强调不介意孩子是否回来继承家业,但当记者进一步询及,有朝一日,孩子突然回心转意回来继承,会怎样?他即表示:那就太好了!作为父亲的他虽期望儿子能继承他辛苦打拼回来的家业,却绝不强迫,尊重孩子的决定。

朱启粦续说,虽然3个女儿自小就跟随他的脚步到店里,但他不曾强迫她们学裁缝。他认为,如果有兴趣,女儿们会自己开口;若没兴趣,强迫她们学也没意思。这时小女儿朱真仪笑道:“我爸爸是裁缝师,我却连缝钮扣也不会。”女儿们皆没有继承爸爸的好手艺,但朱金福并不认为这是个丢脸的事。正如广告强人曾锦强曾在专栏上写道,父母不要将自己的优缺点,投射到子女身上,他们未必遗传到你的优点,也未必没有你的缺点。但好消息是,他们总有优点或长处,因为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

“做到不能做就卖掉吧!”朱启(中)说。中国人常有“传内不传外”想法,但对他们三兄弟而言,只要把传统手艺流传下去,就已心满意足,朱启目前亦在雪隆缝业公会里授课,教导有兴趣的年轻人缝纫技巧。左起为朱启荣和朱金福。
“做到不能做就卖掉吧!”朱启(中)说。中国人常有“传内不传外”想法,但对他们三兄弟而言,只要把传统手艺流传下去,就已心满意足,朱启目前亦在雪隆缝业公会里授课,教导有兴趣的年轻人缝纫技巧。左起为朱启荣和朱金福。

朱金福坦言,他曾寄望女儿们可以当上医生,因为当医生是他年轻时的梦想,但他了解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责任帮父母圆梦,所以他并不勉强。“大女儿和老公一起合作经营脚车生意、二女儿是会计师;小女儿则是教师。”

家业“不传”之密 不愿孩子辛劳

朱金福笑说,他们家族一直都没有把家业传给下一代的“习惯”。他续说,他的父亲是在芙蓉从事农业生意,他们四兄弟自小就到菜园帮忙种菜、卖菜。“但在18岁后,父亲便鼓励我们到舅舅的裁缝店学习。”朱启粦补充,因为父亲认为种菜是一个劳力活,他老人家不想孩子们步他的后尘,所以鼓励孩子们学手艺。同样的,朱金福和朱启粦皆认为,裁缝是一个辛苦活,所以即便孩子没有兴趣继承,他们也不勉强。“做我们这一行,很讲究耐心和体力,每天至少要做10个小时,而且每次都固定一个姿势,很累。”他乘机抱怨,开斋节期间订单非常多,那时每天要赶工到凌晨4点才能回家休息。“这门生意的利润很高,但如果孩子们没有兴趣,也没有办法。”朱金福打趣,除非他们在外头找不到吃,那或许就会叫他们回来继承家业。

二女儿朱盈颖分享,从小到大,父亲朱启粦给予她们三姐妹非常高的自由度,从不会限制她们的选择,包括大学选科系和挑老公。朱启粦接话:“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能聆听,若真的有不适合才给予意见。”朱盈颖不忘道,父亲外表看起来很严肃,但其实很随和。“我们有家族生意,但从来就没有要继承家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