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整理术
环境乱,心就乱。每到年末,我们忙著大扫除,但其实只是把东西抹干净后重新归位,又或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许多人误以为“断舍离”针对的是物质欲望,但其实那是一种人生整理术,把外部空间打理好了,才能把内心也整理妥当。
“丢弃”本来就是一件难事,我们惯性地把情感寄托在物品上,以物品的累积来证明自己走过的路、活过的日子。有的人病态般不断购买、不断囤积,却忘了人所拥有的空间是有限的。本地首位整理师林恺恩分享她从“极度无法丢弃物品”到走入简单人生的过程,也分享这些年来寻求帮助的个案如何透过打理家居环境,重整人生。
虽说日本“整理教主”近藤麻理惠和掀起“断舍离”热潮的山下英子让许多人认识了整理术,但整理师这个职业在本地尚算冷门,林恺恩坦承人们对“为何要花钱找人整理”仍然充满疑虑,“一般的认知里,整理这件事,大家都会,但其实从来没有人真正教过我们该如何去做,大家都理所当然地承袭自原生家庭。”
而她本身,虽说每年都萌生整理的念头,但真正有效实行,是在买了山下英子的著作后,“开始整理后,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几乎颠覆了原先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于是我整合之前8年接触心理课程所学,在朋友间推广整理的重要性。”
“可能有一天会用上”
她强调,整理工作看起来是表面行为,但一旦执行起来,是一个很深入的过程,“整理其实是在迫使自己面对过去的一些行为,比方说我买了一盒水彩,买的当下满腔热情想学画画,但这个计划就像那盒被遗忘的水彩被搁置了整整3年,当我要处理时,放不下的并不是物品,而是当初那个对自己的承诺,那些想开始但没办到的事。”
林恺恩点出大部分人的心态:“那些买回来没用上的物品或许没被遗忘,只是每一次想起要处理时,都下意识逃避,心想:‘再放一下吧,可能有一天会用上’。”针对这一点,她直言:“3年没碰的东西一般都不会再碰了,除非是隔天马上启动原定计划,否则这件事就已成过去。”3年前开始以兼职整理师的身份为有需要者提供咨询及上门整理服务,林恺恩透露,最难处理的并不是物品,而是回忆。
“最近有一位全职妈妈在电台节目提到自己即将搬家,整理时发现自己的衣服非常多,很多是如今派不上用场的上班服。她坦承想念上班的日子,期待有一天回到职场。但另一方面,她也很清楚,即便将来重回职场,也无法再穿这些衣服,一来尺码不再合适,二来款式也已过时。”林恺恩认为,整理的好处是让人看见自己的问题,并找出根源,“喜欢囤积的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原因,我们除了引导对方整理物品,也协助他梳理内心。
有的人在过程中会哭,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反应,很多问题我们看见了提出来,对方未必理会,但如果能让他自己说出来,说完之后,他心里就已经有了决定,哪些东西要丢、哪些东西要留。”
减少购买 脱离收纳怪圈
林恺恩也曾经是无法丢弃物品的人,她笑称自己是从“不可以丢”转变成“可以丢”,再进一步成为今日的“尽量不买”。她坦言:“我以前很喜欢买东西,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团购能分摊邮费我就跟著一起买,大减价、买一送一这种场合也绝不错过,觉得没买就‘走宝’了。”她笑指自己从前是在卖场里厮杀的人,如今站在外围,终于看清楚当初如何盲目地买回一堆品质不好,也不真正需要的物品。
“我实行大整理时,发现用过的笔记本就留了十几箱;毕业10年了,校服还挂在我平日使用的衣柜里。我一边收拾,一边惊讶,自己为什么还把它们收著。”后来,她把大学念视觉传播系时的画作丢掉,最近甚至打算把奖杯也处理掉。把象征辉煌的奖杯丢掉会不会也太看得开?她笑答:“看到山下英子连日记本都清理掉时,我也觉得‘怎么可以!’,但其实日记在写完的那一刻,它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她自认无法做到极简或零垃圾生活,但试著改变消费模式,“大部分人的整理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买了然后整理,丢了之后再买,永无止尽。所以,要让整理不那么困扰,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减少购买。我现在买东西会切切实实地去考虑东西买回去后会如何使用、可以用多久,通常这么一想后,就会觉得其实并不是那么需要。”她以杯子为例:“买10个杯子还不如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即使贵一点也无所谓,因为不必买另外9个了呀,也因为常用到,所以觉得很值得。”
无论如何,林恺恩认为,整理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技术,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学会,“学会整理,你就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生活处理好了,和人的相处也会变好。”人的心和外在空间一样,越是宽敞,越让人感到舒适,透过“断舍离”的原则,整理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物体,也是对自己内在需求的一种叩问,新一年到来前,何不试著整理自己的生活,动念把不必要的东西舍去,包括没有意义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Q:别人说我很乱,但我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啊,为什么一定要逼我井井有条,我用我的方式也过得好好的,难道不行吗?
整理从来没有一个标准,也无分对错。有的人可能从小在混乱中长大,不知道什么叫整齐;有的人或许知道自己的家和别人不太一样,但没有著手去处理。
我觉得都没关系,就等时机自然到来。曾有电台听众问我“为什么要把东西都丢掉,如此狠心的必要性在哪里”,我回复,如果囤积起来的物品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那没问题,不必丢。
Q:同事、朋友旅游时送的纪念品怎么办?留著没有用,丢掉过意不去。
很多人都面对这个问题,但大部分时候,对方把东西送出去后,他可能已经不记得送给了谁,尤其是钥匙圈、磁铁这类大量采购,不是特别为你而买的物品,对方根本不会记挂你是否在使用。
我们之所以无法把它丢掉,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出于愧疚。所以,与其烦恼要如何处理这些用不著的物品,现在的我会直接表明立场,请朋友出游时不必给我买礼物,也不需要给我寄明信片。换过来想,我们也可以试著不要给别人制造垃圾。
Q:既然要整理,为什么又要有一条“只能丢自己的东西”的原则?既然房子的空间是共用的,只有我一个人整齐,其他人依旧故我,那我整理了又有何意义?
我以前也会丢别人的东西,觉得对方没有在使用啊,觉得碍眼,毕竟整理的原则本来就是先看东西是否有用处,再看它当下有没有被使用。
但我们忘了丢掉或留下的决定权在物品的主人身上,他们和那个物品是否有很深的情感连接,这是我们未必知道的事。我们经常觉得空间之所以乱是因为他、他、她、她和她,都是别人造成的,就像有的母亲总会抱怨小孩和家人,但真正整理起来,却发现东西最多的人是自己。
我们可能没办法改变别人,但可以影响他们。我开始做大型整理后,姐妹也受影响,我们3人在家里翻箱倒柜,把东西都倒出来好好地归类和收纳。当你把自己的空间整理好后,身边人总有一天会意识到他们也需要这么做。
懒人整理3步骤
撇除已经囤积到即使想整理也力不从心的状况,有的人只是有点懒,面对堆积了一段时间的杂物,想开始却不知如何下手,林恺恩笑说:“懒人特别需要整理,因为东西变少了,你就可以尽情懒。”以下是她根据日本收纳达人近藤麻理惠的整理原则,建议懒人们可以试著执行的基本整理法:
集中:将同类别的物品集中在一起,接著按物品的难以割舍程度一个类别接著一个类别分开处理,举例来说,从能快速辨别要留下或丢掉的衣服类开始,接著到书籍、文件,最后才是纪念品类(排序因人而异)。
筛选:即是取舍的过程,把当下不再需要的物品割舍出来。
分类及归位:最后把要留下的东西分类,尽可能把他们安置在固定的地方,避免之后想不起东西放到哪去了而再次添购新品。
注意:不要过早购买收纳工具
林恺恩解释:“整理之前就去买收纳盒,你还不知道需要怎样的工具,只是靠想象去添购,很有可能整理完之后发现这些盒子不适用,或是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收纳盒,反倒又囤积了不必要的物品。”
另外,她也提醒,无论是购买崭新的收纳盒或是以其他容器进行收纳,都不宜选择太大太深的尺寸,因为那会造成堆叠,东西不易取用时,使用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