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整理收纳资讯较大马丰富,整理师的就业环境也比本地成熟,
被誉为台湾收纳教主的廖心筠是当地首个到府教整理的导师,
至今已在该领域累积超过6年经验。她总是一针见血地点出客户囤积的原因,
教导他们如何不依赖他人,动手整理自己的人生,帮助他们找回深埋在杂物堆里的自己。
廖心筠指,自己身为整理师,但不局限于整理的角色,“我的工作并不是整理好就收钱离开,等下次房子乱了屋主再花钱请我来,而是同样的人,我只教一次,希望他认真学,不要依赖我。事实上,我离开后追踪,发现他们的环境、生活乃至命运都有了全新的开始。”
她经常在面子书专页上分享收纳心得,偶尔也会分享个案的故事,几乎都是长文,她热爱收纳,对现时的工作充满热忱,“我喜欢面对杂乱的挑战,也享受与人接触,屋主们的环境改变和内心回馈,是我最大的动力来源,只要我活著一天,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用收纳影响别人的机会。”
望整理产业普及化
成为整理师前,廖心筠在商场累积了10年专柜小姐的经验,对仓库的收纳整理尤其在行,转职成为整理师,她坦言:“以前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很多人会问‘这也可以当职业?’,也有不少人会用不以为然的态度质疑‘整理为何需要花钱请别人教?’,相比那时候,收纳整理产业在这两年有较多人知道,整理师也随著增加。”
收纳整理的理念近几年透过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廖心筠2015年出版的《收纳幸福到你家》(今年12月初推出第二本著作《从家开始的美好人生整理》)和各类媒体的推广融入台湾人的生活,廖心筠指:“台湾人渐渐发现,收纳整理的学习,是投资自己人生最好的捷径,透过学习整理,可以厘清与身边人事物的关系,进而让思路变得清晰,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好。”
她续称:“整理收纳就像20年前的清洁产业,那时候很多人也觉得,清洁为何不自己做,还要花钱请别人打扫?但随著它逐渐普及,大家开始愿意尝试,请清洁人员在今时今日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我希望整理产业也能往这样的方向前进。”
在台湾,收纳整理已成新兴行业,但廖心筠不认为那等同于它是吃香的行业,“清洁整理的是环境,但收纳整理的,其实是人的心,在本质上还是有一些不同。”
话虽如此,她坦承正在规划整理师的培训计划,“这是很大的工程,必须先了解市场及供需状况。之所以有这样的打算,主要还是希望把有意愿和有实力做收纳整理的人引进这个产业,让更多需要工作的人获得工作机会,也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混乱家庭得到干净整齐的力量。”
Q&A
1.你在面子书专页分享银发族囤积杂物是因为舍不得丢,年轻一辈则是因为空虚而拼命购物填满空间,所以其实不懂得整理的人是心理生了病?整理师除了动手整理杂物,也要充当心理医生?
人们对整理的印象是“收好”,并非“收纳”,收好只是把它装好,放在某处,当要找的时候却没有任何逻辑可以推断,所以找不到。但收纳是一种生活习惯联想的架构,透过居住者的习性做有效率的收纳安排,可以让每一个人轻易说出物品在哪里、数量有多少等,能仔细地分类,进而有效掌握整个家的一切。我从事收纳工作6年,发现环境反映心灵,家的样貌会告诉我居住者的心境,因此,虽然我不是心理师,却能从环境看见他的心,透过屋主诉说的故事,了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讲座和工作坊里,参与者最常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除了家中的摆设和收纳问题,“关系”最常被提出讨论。我在新书《从家开始的美好人生整理》里提到,家不是一个人的,整理环境前,要先整理关系。我们抱怨上一代有囤积的习惯很讨厌,自己却用更多物质来满足孩子,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来自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无论什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就能让整个家形成好的循环,改变了关系,就能改变环境。
个案分享
廖心筠早前处理了一个19年没整理过的房子,离婚妇女不断买衣服,连吊牌都没拆掉就往房间里囤积,“那一场我们清掉将近七十多包衣服,很多人追求购买时的快乐,向往拥有时的新鲜,最后却沦为物质的奴隶,不仅失去了金钱,空间还被大量杂物吞噬,最后只能委曲求全睡在客厅沙发上。当家里的东西都清出去了,她才发现,比起物质,空间更为珍贵;比起昂贵的衣服,她更喜欢那些最后选择留下,穿起来舒适的衣服。”
6年来整理过无数被欲望占领的空间,接触过许多迷失在物质里的人,她语重心长:“少即是多,拥有越少,内心越富足。”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