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是家喻户晓的华教历史人物,但金枝芒这位老前辈作家知道他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了。

金枝芒,1912-1988,原名陈树英,祖籍中国江苏省常熟县,受师范教育。1920年代下半叶开始,南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增加,金枝芒于1930年代中期,携夫人周文琴(师范女生)南来,任教霹雳州同汉华小。1937年日本侵华“七七事变”,在同汉执教的金枝芒发表系列文艺作品,热情反映本地区蓬勃开展的抗日民众运动与抗日战争。

1948年抗英战争一声炮响,金枝芒毅然参加抗英武装部队,在文宣部服务。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58年完成主编抗英战场纪实的《十年》中、短篇小说十四集,以及长篇军旅小说《饥饿》手抄油印本问世。1969年担任《马来亚革命之声》华文部主任。1988年1月病逝于北京。一代马华文艺巨匠金枝芒以笔名乳婴、殷枝阳、周容、周力发表的余著,21世纪先后在本地出版。

三大民族大罢市

在我国文史专家方修编撰的马华文学史稿中,金枝芒被定位为“马华文学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家”。金枝芒的现实主义文艺路线铭刻了一个历史功勋,1947-48年间(紧急状态未开始)他启动、提倡和推动了“马华文艺”创作运动,为马来亚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立言,是“马华文艺”的元勋,也是华社“马来亚化”的标杆与先驱。

二战后,我国文坛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马华文艺”大辩论,马来亚华文作家(特别是中国南来的作家群)出现两种对立的看法——马来亚文艺应当是为本地社会服务的马华文艺,还是为中国服务的“侨民文艺”?金枝芒是前者的代表人物,他于1947年12月26日吉隆坡出版的《战友报》发表〈谈马华文艺〉一文,是一篇有代表性的“马来亚化文献”。它开宗明义指出(摘要):

“一年来,在殖民地反动官府的压迫下,三大民族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弱点,有了进一步的克服。1947年10月总罢业,带有明确的全马性和全民性;争取民主独立的制宪斗争,后浪推前浪,震撼了整个半岛,唤醒这广大的群众。”

所谓“全马性与全民性”,指的是1947年11月涵盖三大民族的全马大罢市。金枝芒首先著重指出我国历史形成的民族觉悟不平衡性发展的这个“短板”,战后马来族的“人民力量中心”与华印族的“泛马行动委员会”联手发动的“大罢市”行动,大大拉近了民族觉悟的距离,震撼了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人的统治根基。

抗日升华本土意识

受到时局正面发展所鼓舞的金枝芒,发出先知先觉的伟大而适时的号召——马华文艺界应跳出传统的“侨民文艺”框框,为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主义而创作,为战后独立建国而创作。

“马华文艺”是马来亚各民族经长时间交叉往来与融合,“日久他乡变故乡”的逻辑产物。

残酷的抗日战争教育了各族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二战后,全球特别是东南亚,掀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高潮,我国各族人民为生活糊口,为民主独立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以华印裔为主的“泛马联合行动委员会”与以马来民族为主的“人民力量中心”两大组织,组成标杆性的反英统一的阵线,展开大罢市,全国大小城镇街头悠无人迹,马来亚经济为之停摆,重创了英殖民者战后企图重建殖民统治的计划——“马来亚合邦”(Malayan Union),彰显了三大民族团结抗英的无比强大威力。

现实主义文艺家的金枝芒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皆有其时代性与地方性,配合当时当地的民族民主斗争而创作,是马华文艺界适时的义不容辞之举。

自20世纪初近代史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在马来亚定居了二、三代(或更长时间)的华裔,视本地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故乡概念早已常态化。3年8个月的抗日战争,侧重点从“抗日援华”转化为“抗日卫马”,取得了彻底胜利。这意味著各族社会在意识形态的划时代的巨大上升。

手握钢枪,为解放马来亚而流血牺牲的实践,反映到文艺上来,就是马来亚军民不分民族的“落地生根”意识,即马来亚公民意识,效忠马来亚的意识油然而生,这是历史的必然逻辑。稍后,新中国成立,总理周恩来发出号召,呼吁华裔为居留国的独立建国事业献力,也是一个因素。

比较林金共同点

金枝芒是军旅作家,大半生在深山密林的战火硝烟中度过,亦文亦武。林连玉则是文绉绉的教书匠,社会运动与教育运动的领袖,毕生在合法阵地活动。林连玉在险恶的合法阵地长期战斗,在战后进步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有意识的与左翼力量保持“和而不同”的距离和姿态,林、金两位先驱人物的差异是不言自明的。

但两人却拥有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或共同点,即在推动“马来亚化”的历史转折的活动中立下历史功勋。本文的目的,仅就林、金两人的共同点做出比较与研究,为华社的现代史做一个补白。

林连玉1927年南来执教,比金枝芒早10年。战后五十年代是林连玉的主要活动期,与金枝芒1948年进入森林之前的时期重叠。就笔者所知,历史没有留下他们两人相遇相知的记载。

1950年代,林连玉提出“接纳马来亚化,但坚决拒绝马来化”的鲜明主张,领衔华人申请公民权和华教本地化的运动。林连玉认为当年华校采用中国出版的课本,不适合本地情况;并且亲自参加了政府举办的重编华教课程委员会,与白人官员正面斗争,确保本地化方针正确落实。

马来亚化奋勇前进

林连玉“拒绝马来化”的提法,意蕴广泛,涵盖了中华文化,而且结合本地特点,加以发扬光大之,争取华文教育在本国的平等地位。林连玉的理念与金枝芒“马华文艺”的理念基本相同,至为明显。

1950年代“马来亚化”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巨大进步,是左翼反殖运动的一个巨大胜利。不幸,这个传统被英帝强行的紧急状态和所谓独立所腰斩,冒出以东姑、拉萨为首的官僚集团上台执政,继承英帝反人民的政经文教军事一套,颠覆了民族民主的历史航道。

今天,长期侨居台湾的有那么一小撮所谓“华文作家”,他们的作品,实际上搞的是无根浮萍的“寄生文学”,为我国独裁的当政者涂脂抹粉。我们呼吁马华文艺界与教育界,团结一致,承前启后,沿著金、林先辈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

麦翔

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