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报章报道了一则在网络媒体上引起一片渲染的网贴。

这帖子之所以会得到媒体的关注,全因这帖子问了一道对东马含贬义的问题。发贴网友因为其弟被分配到东马砂拉越大学,问道哪里可以购买猎枪?因为其弟是第一次住在森林觉得需要一把猎枪来保护自身安全。再来,这网友问及明讯手机用户是否能收到讯号?

据报道这帖子在数小时内获得上百的回复及分享。在留言中不难发现网友们的不悦,甚至自嘲回复说需要爬树到顶端方有信号、猎枪须向海关买,出门流行要带刀。但这类型的贴子不是最离谱的,早前有网民发帖询问:到东马旅行是否需要换外币或带护照?

单从网民的帖子和回复,不管发帖者是否纯粹为了搞笑还是真的想询问而发帖。可见,两岸同胞有著“互不了解”现象。笔者所谓的两岸指的是被南中国海隔开的两块陆地,俗称东马(沙巴,纳闽和砂拉越)及西马(马来半岛)。

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但是西马对东马国土了解不多,甚至会觉得那是另一座岛屿,有著不一样的货币。究竟是什么隔离了这两岸?纯粹是因为地理上的差异还是其他的因素?

教科书描述有误

以地理认知来看,西马人对于东马是缺乏地理理解,会常把沙巴和砂拉越视为同样的州属。很多时候西马人对东马的印象就是那东南亚最高的神山、人猿、长屋、美丽的沙滩、世界级的公园等。然而观光局制作的东马旅行影片里介绍的也是以东马丰富的热带雨林、离岛风情、沙滩、野生动物区,原著民的长屋等为主。无形中塑造了“东马是个被大自然与野生动物包围”的州属。此外,媒体也不常报道关于东马的动向。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减少了能让西马接触东马信息的机率。

人们常说认知是从教育开始,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或许是时候研究课本里关于东马的讯息,是否有全面的视角及正确的信息?就以常被争议的历史课本为例。据本地学者对我国教育部及国家语文出版局所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研究发现,我国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沙巴和砂拉越的信息有诸多不正确之处,覆盖范围也很少。

从中一历史课本说起,谈的都是以西马为主的历史。只有寥寥几项是谈及东马早前历史。更糟的是有不正确的信息,比如:关于砂拉越和沙巴的名字由来和课本的第199页比达友族屋子(Rumah Orang Bidayuh)的图片。图片里的建筑物不属于比达友族更不能以它来代表所有沙巴原著民原居建筑设计。编者不但用错了图片,甚至把沙巴和砂拉越的原著民也给混淆了,把比达友族列为沙巴的原著民。

历史课本对东马原著民的信仰及文化习俗讯息的正确度也有出入。中一课本里谈及沙巴姆律族的葬礼习俗诠释是错误的。沙巴姆律族也曾为此事发表文告,要求教育局收回该历史课本。再来,是中二课本里的章节内容,对抗外势力的东马历史人物描述及起义原由也是不正确。例如:Mat Salleh的起义是因为北婆罗州渣打公司(British 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征收奴隶制度税。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北婆罗州渣打公司签署的1881年渣打条约是不允许有奴隶制度。

自主运动非偶然

此外,关于东马在马来西亚成立史的内容诠释不全。为何至今东马还会有移民自主权?很多人不了解为何只能在东马逗留3个月,在东马工作需要另外办理工作证而且这是单向的限制。东马的移民自主权是从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就已有的条约。在历史课本里对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及东马与西马实现统合的原由过程忽略,会是造成互不理解的原因之一,导致今日还会有人问到东马旅行需要带护照吗?

长久下来这样的概念是不利于国家发展。在互不了解的情况下,隔离了东西马之间的团结,东马人会觉得自己的州属被西马甚至是中央政府忽略了。近年来出现的“沙巴和砂拉越退出马来西亚”(Sabah & Sarawak Keluar Malaysia,SSKM),“沙巴人的沙巴”和“砂拉越人的砂拉越”自主行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许这样的自主运动会被视为政客的宣传手法,但是仔细探讨下不难发现自主运动会得到东马人的支持不是偶然的。以上段提过的网民发帖及回复就可看见东马人对于这样的忽视是多么的无奈。为避免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笔者认为是时候重视并增加两岸的认知。

为加强两岸的认识及关系,笔者认为提高两岸的信息接触是必然的。让两岸多多接触,把一些该有的信息放在课本上,也是时候把历史课本里错误的内容进行检讨。再者,媒体也扮演著沟通桥梁的角色,常报道有关东马的动向把东马的能见度拉高,以便加强两岸的认知。

张孝仪

群议社社员及政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