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出席了河婆同乡会的晚宴。我父亲是该会的理事,我们当孩子的也同步陪伴父亲出席。那天的晚宴,气氛非常融洽,老朋友见面时拥抱、欢笑,初次见面的也当亲人看待。

我也察觉出席这些活动的人,像我这种年龄层的人数稀少。可能因为时代的转变,年轻一代对宗亲的价值观越来越生疏,没有我们父母和前辈们以往所拥有的归属。

当初同乡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亲,从中国来到陌生的国度,若受到委屈,即使没有亲人的陪伴,至少还有同乡的照料。但那个时代离现在已经隔了一段时间,马来西亚的华人也生存了好几代人,早已融入了这里多元种族的习俗和文化。难过的是,很多华人组织和社团一直被视为极端组织,被视为对大马族群和睦发展的阻碍。一些人更指这些组织不曾愿意妥协和开放传统的思想,停留在极端的边界。

不能否认,华人组织和社团当中也有不少保守的成员,也少不了不说理、对促进各族融和不感兴趣的人。但,这不能成为合理化“回中国”的劣语,更不能说华人在马来西亚只称得上是一群过客。

华团存在价值

每个种族一定有极端分子,但这不能表示他们的极端代表整个种族的思想。华人组织和社团现在还有存在价值,就是为了强化华人文化和思维,再使之成为交流的网络和平台,好让同乡在生意、学业、社交上有个支柱。每个移民到新国家的族群都是这样去接触同乡的,寻找亲切感和温暖,因为若没有这种社交小圈子,生活会更苦。

当天的晚宴请来了一些中国同乡的朋友。不晓得为什么,大马人一眼就能辨认大马华人和中国人的面孔。虽然马来西亚是在中国以外,中华文化保留得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但迁移到马已好几代的华人跟中国人除了语言和一些节日习俗之外,共同点已经不多了。

偶尔,面对著“回去中国”的叫嚣,会让华人难过和失望,因为中国已不是他们熟悉的家了。在马的华人都知道马来西亚——这片陪伴他们长大的土地,才是他们的家。

蔡镇燊

研究所主任兼法律顾问,毕业自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