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教长马智礼在《星报》专栏上引述作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的身教论大谈高教部改革措施,内容集中于(i)院校自主和廉政气节、(ii)国际卓越学术成就,以及(iii)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隔日,马来报章《每日新闻》(BeritaHarian)向高教部总监西蒂哈米莎证实高教部以不符合目前就业市场需求为由,指示19家国立大学废除至少38本科专业,当中包括工程学、心理学、哲学、化学、数学、环境学、经济学、还有莫名奇妙的高科技企业家(technopreneur)专业等。

高教部总监表示, 大学教育须与时并进,不能一成不变地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人才培养如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应付工业4.0和人工智能大时代的挑战。她还提及,大学生不能只有知识和受薪打工的想法,更须具备创业精神去建设社会。

考量市场物化毕业生

笔者绝对赞同教长提及的院校自主和具备廉政气节,但马智礼在去年甫上任后就公开叫持有不同政治立场之国立大学院校校长们辞职,这是不是政治干预学术自由和院校自主呢?教长可曾反思忏悔道歉?很遗憾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律人宽己的身教论。

学术人员背景出身的马智礼在其专栏中以老掉牙的“时髦”论述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慕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培养就业能力的毕业生,而没提到大马高教核心问题如严重缺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学术人员和高教管理层等。

高教部总监再三提到大学课程必须以毕业生市场合适性(marketability)能力为培养关键考量。这英文单词marketability 背后含义视毕业生如货品是否能迎合市场需求,而非个体。这种工业批量化产品观点是对每个个体和教育的蔑视。未知总监和高教部是否曾虚心认真地向各行各业理解他们对大学毕业生所具备能力的期许?

整合教长和总监的言论,不难看出他们都还按那离地的2015-2025年高教大蓝图的10个重点,最离谱的是这大蓝图过度提倡创业。试问当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以创业为目标,谁来当教师、工程师、医生等其他行业,创业家又何以聘获适当高技术员工进军含金量高的产业?

另外叫笔者百思莫解的是高教部提倡毕业生具创业能力的当儿,却废除高科技企业家专业,这自相矛盾的做法暴露了高教部完全没方向,所有决策都依政治领导灵机一动而定。

摒弃基础学科不长久

现代智人社会从石器时代至今永不停滞,经历无数次的经济转型。笔者斗胆问摸著水晶球占卜未来职场需求的高教部官员,今天的技职技术需求是否在未来十年后还一样?今天高教部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方式,提倡现眼见得的技职就业技术主导大学教育改革机制能撑多久?

再言,今天时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是由大批掌握高超基础学科能力的人经几十年创造出来,高教部摒弃基础学科追求时髦只有培养一批高学历低技能的技工,继续成为先进国家创造的科技使用者。更值得顾虑的是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对经济以外的社会发展所持态度。这典当了大学教育让马来西亚在2030年后,继续“完美主义”地永续追求不可能达标的宏愿美梦。

没有特定专业更优胜

十年前,笔者和友人到法国格勒诺勃ILL中子衍射中心做实验,我们到一家后巷小饭馆吃饭,友人要老板娘推介合适外国游客味蕾的菜单。老板娘一口拒绝,然后说“为了游客味蕾而定制的就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法国料理。如果你不满意,吃了这餐后我大可不收你钱,就当你倒霉一次”。我想这就是法国料理能享誉全球的关键因素——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

笔者盼以这例子与高教部同仁共勉,莫忘大学教育初心是培养具有高思维、独立批判性思考和创意能力的毕业生,并通过自身领域服务社会,而非市场合适性技职培训。大学是栽培思想创作家的温床,这个群体内的每个人是独立学者,每个专业都是健全社会发展的螺丝钉,没有绝对的优胜者居高于其他专业。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习无用之用为大用。

庄国文

立志翱翔物理界的小飞侠、群议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