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出现长足的进步,有关东南亚华人的研究也不例外。这30年来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大幅提升,且多不再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一套理论所束缚和框定,如由周南京主编的《世界华侨华人辞典》或周南京主篇的十巨册《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抑是大块头的实用参考工具书。
康晓丽所著的《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移民》2015年版便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有关这个华人再移民的课题并不新鲜,只是能有系统地写成一本书,也可能是第一本,主因在于资料不易收集,特别是有关印尼、泰国、菲律宾、缅甸与越南的资料。相对而言,有关大马与新加坡的华人资料较多。
更高层次发展
尽管难度高,作者还是在其3年的博士生研究基础上,完成了这本书,依据此书,二次战后到约2010年,东南亚华裔共移出了约345万人,可这一轮的移民主体倒是很有高比例是脑力型移民,也就是为了求更高层次发展而外移的发展型移民。
这些移民的性质也较为复杂,从印支三国移出的有许多是难民与船民,他们主要移民到美国与法国。其中,也有不少回归印支三国发展重振往日的经济地位。从印尼移出的有不少到荷兰,而菲、泰、马、新移出者更多是去北美与澳洲,其中美国便接收了约65万人。澳洲、法国与加拿大则个别收了约20万,16万与15万人。这均大幅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华裔人口。
新加坡虽移出了约26万人,可也收了约39万人,可说是人才流入大于人才流失。新加坡能有今天繁荣,人均收入全球排名第9,应与人才立国政策息息相关。威权国家未必不能吸引人才。毕竟,人才未必都对政治有兴趣,他们可能更重视出路。
从移出动机看,政治动乱,社会不安与响往更佳的生活,即经济民生动机是主要考虑,如印尼的排华;菲律宾的菲化政策(主要是零售业菲化);大马的513事件等均是可能的推因。
学术界一般认为跨境移民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指推因(Push Factor,如天灾人祸),外因主要指拉因(Pull Factor),却吸引人往高处望的引力与相应的政策。大体上言,发达国均在1960年代不同程度地放宽了移民政策。其背景因素是,这些发达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智力与体力劳动。
只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增长大幅放缓,政府财政赤字节节上升,失业率也高居不下,工资水平更是停滞不前,这都综合地强化了排外情绪与民粹主义。
可以说,发达国对移民大开门户的时机已渐减少,华人还真得搞好自己国家,而不是一走了之。其实能移民者,也是华人人口中少数,多数还是得留在各自的故土谋生发展。
从类型上看,移出的方法大体上是留学型移民、投资型、家庭团聚型、避难型或跳飞机型(即非法逗留等待时机合法化)。在1980年前后,本地有不少华青便到日本、美国跳飞机;只是多数人,最终还是回国,不算严格意义的移民。
大马相对富裕安定
依据康晓丽的综合分析,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死亡率,马来西亚从1957独立到1970年代,华族共移出约25万人,而1980-2010则移出了约87万人,共约113万人。有关华族人口的流失向来便受到华社的关注,文平强博士便曾指出,从1957年到1991年,华族便移出了约110万人。文平强的时段是1957-1991;康博士是1957-2010。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大马是相对富裕与安定的国家,在人均收入与生活品质方面只输给新加坡与汶莱,为何移出率竟远高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倒是耐人寻思,大马真的那么差劲?还是大马华人成就更高更强,也拥有更有利的移居条件,如更有能力到外国求留,学成后留在该国或大马护照更好用,更易进入他国?这是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愿回国者不多
虽说,我国也有要专才回国计划如人才机构(Talent Corp),可愿回国者不多,更令人深思的是少数回国者最终依然选择用脚投票一走了之!这是否与土著优先政策有关?抑或是华族要求太高?随著发达国排外情绪升高,会否有更多华族选择留在本国或再回流大马则有待观察。
有道是物以类聚,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信息高端产业等,都有互补增强的作用;其中又以人才为最重要,若一国缺乏中高端人才,无法发展中高端产业与创造中高端收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才、资金、技术等会更稀少,流失更多,最终全民升不了级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两边不到岸的尴尬国家。
这就是当前大马的尴尬状态──中等收入陷阱。无法摆脱这个中等收入困境的国家,也有可能成为问题丛生的国家。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