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刚开始在韩国读研,硕士班第一堂课上的是全广镇老师的“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要求我们在一周后交上一篇书评并在班上讨论。那时我才刚从庆熙大学的语言中心结业,对自己的高级韩语表达能力不是很有信心,于是在写完报告后请一个在梨花女子大学国文系念硕士的中国朋友帮我检查一下。

这个能说一口纯正汉城话的北京姑娘接过作业后不去挑语法毛病,劈头第一句问的却是:“你为什么用这么多汉字?”我反问:“有什么问题吗?”她说:“就算是中文系的学生,他们还是不习惯在韩文里混用太多汉字。”我对此颇不以为然。一群专攻汉语语言学的硕、博士生,难道还有阅读汉字的障碍?因此在中文系念硕士时,我的韩文作业、期末报告乃至毕业论文都是“充斥”著大量汉字的所谓“国汉混用文”,因为我坚信这才是书面韩语“原有”且“应有”的面貌。

一直到改行念韩语博士后,我才明白当年北京姑娘郝薇的那一番苦口婆心——在国文系的作业里混用汉字,能读懂的可能只有老师和中国同学。于是,我的所有作业一下子全成了“纯韩字标记”的文章,只有在一些与韩语史有关的课堂上才会混用汉字。即便如此,有时也会换来年轻讲师(40出头)的“善意提醒”:按现有的语文规范和写作习惯,使用汉字时应先写韩文,然后再用括弧标注,而不是直接混用汉字。当然,这番“逆耳忠言”我也没有听进去,因为真要按规范行事,那才会严重影响阅读效率。

其实,很多老一辈的学者写作时都懂得适当地进行调整。让同行看的论文,他们也许会混用大量汉字;若是一般的科普文章,非必要时就尽量少用汉字标记。选择哪一种文字,取决于作者预设的读者群,即使混用汉字,只要作者愿意承担“可能会有很多读者看不懂”的风险即可。夹用汉字与否只是一道选择题,没必要把它变成是非题。

(上,待续)

作者为成均馆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xiaoyuening@yahoo.com

萧悦宁

成均馆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