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衹有不会教的老师。”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另外又有这么一句话:“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咦?既然修行靠自己,那最终“学会”还是“学不会”究竟是谁的责任呢?

这两句话摄取的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面向:前者是教师自我鞭策之语,后者则是学生对自身的勉励,两者的背后都有一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不过,这两句话恐怕都不是符合事实的描述,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教与学应该是“相长”的。因此,教师其实不应该一开始就带著既定观念去面对学生,否则最后教出来的很可能就是“符合”自己的偏见的一群学生。

在一所地方大学任教,我尤其需要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个陷阱。这个学期的4门公选课中有一门“语言与文化”,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院系,上课时间是1点半到4点半,正是饭后昏昏欲睡的时段。从第一堂课开始讲符号学,到接下来的语音、音位、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前半个学期都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虽然专心听讲,但看不出有什么“学习的热忱”。

为了引起非语文专业学生的兴趣,我除了要想方设法把语言学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还得用大量他们所熟悉的现象为例来说明,如此一来总算能吸引到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到了下半个学期,开始讲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届总统大选的竞选广告语言、韩国社会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学生们和朋友之间的手机短讯对话等,大多数学生竟然都很投入地分析、讨论,而且各小组做报告时课堂上笑声不断。这时我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看到体育系、生物系、国乐系的学生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语言之分析,我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认定“这就是一群不爱学习的学生”。放下偏见,这应该是教好学生的第一步。

萧悦宁

成均馆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