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人们多讲方言,用什么方法最好呢?这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应该离不开“理性说服”和“感性诉求”两种。
所谓“理性说服”,是指从现实利益出发,告诉人们多讲方言有哪些好处。庇能福建话协会在推行“讲福建话运动”时所主张的“增强记忆力”、“提高阅读能力”、“延缓老年痴呆”等等均属此类。问题来了。多学一门比较“热门”的外语也一样能达到上述效果,为什么一定要说福建话呢?这时候就得诉诸感性,从文化情感、籍贯认同方面入手,才能提高人们说方言的积极性。
“讲福建话运动”提出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一再强调“福建话不是华语的方言”,并以“福建话和华语的差异比英语和德语的还大10%”为依据。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看。首先,“福建话不是华语的方言”的说法是常识,因为福建话从来就不是华语(在马来西亚的语境里仅指“Mandarin”)的下位概念。当我们说福建话是一种“方言”时,说的是这是一种“汉语方言”(Chinese dialect),并不是“Mandarin dialect”的意思。笔者在马来西亚住了23年才出国留学,曾活跃于中学华文学会,大学念的是中文系,后来还在国营电台主持华语正音节目,从来没有听人说过福建话是“华语的”方言,所以不太明白这为何是个需要拿来宣传的话题。
至于华语和福建话是“两种方言”还是“两种语言”,同源词的相似程度从来都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著名的方言学教材,J.K.Chambers和PeterTrudgill合著的《Dialectology》就以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和德语为例,说明尽管这些语言非常相似,但仍被视为单独语言,就是因为政治、地理、历史、社会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
而最让人费解的是:鼓励几乎已成为“华语人”的年轻一代说福建话,到底是强调华语和福建话的差别有多大好呢?还是强调华语跟福建话的相似、相近之处,才能让年轻人觉得学起来没有什么压力?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