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老街新生命(上篇)

老街,见证了一座城镇的兴起,也见证了时代改变,峇株巴辖市中心老街百余年来看著人来人往,一间间店面相继关闭,人影渐渐疏落。近年来,年轻一代走入峇株巴辖市中心老街,在老街旧建筑内筑起创业新梦想,为承载逾百年历史的暮年老街,重新注入新能量,让老街的故事得以在新时代,继续传唱下去。

峇株巴辖在百年前开埠之初,当地河口一带因物物交换贸易带动,顺理成章成为最早繁荣起来的地方,连带河口附近地带也顺势崛起,各种行业开始在当地林立发展,老街一片欣欣向荣。

随著时光流转,这些曾辉煌一时的行业都因世易时移而渐渐没落,昔日人来人往的仁弄街、布店街、巴刹街与打铁街等,却犹如被时代发展洪流遗忘般繁华褪去,一间间店面相继关闭,人影渐渐疏落,成了人们口中暮年的“老街”。

一群年轻人却看中老街丰富的人文气息及怀旧氛围,决定进驻老街开设新式店面,尝试真正融入他们心中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区,使老街区一带开始受到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瞩目,人潮渐渐多了起来。

这群年轻业者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毫不掩饰自身对老街的喜爱,他们最初都是被老街氛围吸引,再对租金、地点及行业竞争力等因素做出考量后,才决定入驻老街创业。

保留老屋风貌

据观察,在老街开业的店面中,餐饮业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包括各式新式餐厅及咖啡馆等,仅有少部分其他店面如婚纱摄影馆及理发店等,选择落户老街。

在4个月前入驻峇株苏丹娜老街的新式店面之一“好料食堂”,是一间集结了年轻想法的店面,售卖食物之余也是个推广单车旅行的空间,不大的店面完全保留了老屋原有风貌,并无太多刻意的设计。

负责人陈振利(28岁)受访时透露,他与合伙人在开店前曾在老街举办快闪售卖拉面计划,过程中渐渐认识及领略老街的美,才决定在此落脚开店,希望借由老街的独特韵味,创造出有别于一般餐厅的用餐环境。

“以前并无真正留意过老街,来这里通常只是为了吃一些传统的地标美食,直到接触后才发现老街其实极富特色,且至今还保留得这么完善,非常可贵。”

位于仁弄街的Beans'N Cream咖啡馆是黄芳怡(29岁)筑梦之地,她在新加坡担任工程师长达6年后,在半年前决定回到家乡,完成开设咖啡馆的梦想。

她坦言,自身之所以选择在老街落脚,最大原因是她对旧式店面情有独钟,且喜爱老街的怀旧氛围,左邻右舍也都非常亲切,具有新商圈没有的人情味。

玛雅影像文化负责人罗如忠(40岁)形容,老街对他而言有种质朴的美,就像“家”一样承载了他童年的记忆,正符合他拍摄所要传达的理念,因此他才将原本在新商业区的店面迁回老街,盼能迸发更多创作灵感。

这群年轻业者都希望,他们的入驻能为老街注入新的气息,让更多人在这里开设新式店面如成立工作室等,带旺老街同时将老街面貌保存下去。

“好料食堂”完全保留老建筑的原有风貌,仅做基本修复工作,店面墙壁上依稀可见斑驳的岁月痕迹。 (摄影:杨金森)
“好料食堂”完全保留老建筑的原有风貌,仅做基本修复工作,店面墙壁上依稀可见斑驳的岁月痕迹。 (摄影:杨金森)

吸引上班族来用餐

老街新店以新颖及舒适环境突围而出,吸引附近上班族前来享用午餐或下午茶,且顾客群也随著周日与周末时段不同,而有所变动。

海旗茶室负责人欧金昇(21岁)透露,其位于依得律士街(俗称打铁街)的茶室经营至今已近一年,平时生意相当不错,下午2时至5时更是高峰时段。

“老街附近拥有多家银行、各式店面及政府机构等,这里又少有新式且具冷气设备的店面,因此上班族或年轻人都会前来光顾,白天人潮不少。”

黄芳怡对此也表认同,指老街比起交通拥挤的新街区,更容易找到停车位,相信也是民众喜欢到这里的原因。

两人都认为,虽然新街区如富贵城商圈及龙镇一带人潮更多,但当地性质相似的店面实则不少,因此环境较为竞争,反而新店在老街较“吸睛”,较易脱颖而出。

黄芳怡透露,周日与周末的顾客群不同,周日时一般是上班族前来光顾,周末则以家庭式顾客居多,公共假日时人潮则会减少许多。

建筑物陈旧 晚上治安隐忧

虽然比起新街区,老街更富人文特色,租金也更便宜,但年轻业者选择在老街开店,还是会面临一定风险。

黄芳怡坦言,虽然老街租金仅千余令吉,比新街区便宜至少600令吉至800令吉,但老街因建筑结构脆弱及湿气重等问题,她在使用店面前免不了需先支付一笔10万令吉以内的装修费用。

陈振利所经营的“好料食堂”,开业前花了5个月进行修复工作,就花了近4万令吉,他透露,老街墙壁松软,就连铁钉也无法装上。

此外,入夜后的老街因人潮骤减,更显淡静,业者因担忧治安问题,必须提早关店。

欧金昇形容,老街到了夜晚人影疏落宛如“空城”,他唯有跟著老街的步调清早就开店,在傍晚就结束营业。

罗如忠的婚纱摄影馆,生意虽然不像餐饮业会受人潮影响,但他也基于治安问题,选择在傍晚7时就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