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媒体于2019年历经了一番严峻的考验,不少数十年乃至百年历史的报章,迫于无奈选择结业停刊,然而这般景象并不被视为是一个结束,反之是数码革命的开端,未来将会越发多本地媒体被波及,陷入困境和转型抉择。(档案照)

2019年是国内数码革命具象化的一年,也是大马媒体最煎熬的时期,许多媒体纷纷陷结业潮或裁员潮,一年内先有连续4份报章停刊,分别为《马来邮报》(Malay Mail)、泰米尔文报章《Tamil Nesan》、《前锋报》(Utusan)及其姐妹报《Kosmo》。

本月初又传出首要媒体集团(Media Prima)旗下的新海峡时报集团将裁员543人,在这股严峻的媒体寒冬中,该如何逆境求存,最后一期的《东方热话》特邀拥有10馀年媒体经验的雪兰莪资讯科技与电子商务理事会总执行长杨凯斌,及资讯电台CITYPlus FM内容经理蓝志锋一同探讨。

针对首要媒体集团的裁员潮,蓝志锋推测《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不会是个终结,后续会蔓延到该集团旗下电视和电台,而今亦有消息释出,3档中文资讯节目或将停播,是不可避免之势。

“当特定媒体被视为‘倾前朝’,且在前朝执政间接受某些层面援助,如今执政党已更换,这类援助已不再,就要开始学著‘自立’,转型也势在必行,但我相信只是一时的刻苦,毕竟任何一任执政者皆需要媒体协助。”

杨凯斌则指出,大马媒体于8、90年代,把传统媒体与电子化初结合,当时整个媒体的大环境确实经历过高峰,然而后来无法续航,待社交媒体涌现,便导致传统媒体直线下挫。

他说,未来媒体将不再有大规模工作团体情况,从业员需渐变成身兼多职,有效地分类合适人选履行合适任务,即个人化包装的媒体节目形式,电视制作人和专栏作家亦应如此塑造品牌化。

报业须广纳新元素转变经营

无独有偶,报章接连停刊敲响业界“夕阳产业”警钟,对此二人认为,广纳新元素和转变就有经营模式,是报业颓势中求存不二法门。

杨凯斌表示,这类结业潮在四五年前,其他国家便已历经,朝向后电子化呈现方式发展,惟大马报业迄今仍坚持,以相对较传统的模式经营。

“如今电子化,其实仅把报章虚拟化,但未达至更多元方式,如上载至各种载体、搭配短片或动画,甚至仿效非中文报导方式,把新闻撰写成长篇和短篇两种,让读者有更多选择。”

蓝志锋则认为,促成大马报业结业潮契机有二,其一是电子化、科技化颠覆包括媒体在内许多行业生态,其次是随科技日新月异发展,选择增多,阅听人挥别以往被动,能主动选择青睐媒体,包括电视、电台,甚至自媒体。

“这卖份报章,亏双份的年代,报业某程度渐变成活动策划公司,如《星报》(The Star)和《星洲日报》等,都在积极举办展览、讲座和奖项,祗因办活动比报纸销量利益高。”

专攻特定领域 掌握读者喜好

蓝志锋认为,现在媒体需反思,撒网捕鱼已不奏效,转攻特定领域和观众才能发挥极致,如报章中娱乐、体育和地方版,都能逐个划分独立出来,以不同方式呈现,并迎合适合的读者群。

杨凯斌则认为,除了裁员节流,广招投资的开源更为重要,他举例,许多企业成功后,通常都会购入媒体,如马云收购香港《南华早报》,招揽新入资是必然。

他认为,即使现在未能取得崭新入资,本地媒体也应先掌握读者喜好,启动品牌化,在读者心中树立可靠安心品牌形象,成为潮流领导者,而更胜一昧削减成本。

但蓝志锋反而认为,现阶段不容易找到大财团,乐意主动掏腰包投资媒体,其因或许落在对媒体存有负面印象,如受到政府严厉管制,及自由度不高,其次是对媒体了解度不足。

“大马媒体是能生财行业,惟以往单卖资讯方式已行不通,需结合更多其他元素,否则财团会误认为,媒体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才望而却步。”

习惯被科技颠覆 阅听人不再被动

杨凯斌指,数码革命首当其冲的是媒体,其馀还包含网购冲击传统商家、由现金转为电子钱包的广泛使用。

“美国可说是数码革命走在最前的国家,也经历最激烈撼动,如多家纸媒倒闭、电视媒体生态改变等,媒体呈现分流,有些选择品牌化、电子化,有些则转攻特定极小数的读者群。”

他把数码革命比作生产过程的“阵痛期”,本地媒体需敞开胸怀,拥抱数码化及走在先锋方能重生。

“现有体育版应纳入科技和电竞等新元素;娱乐版也不再仅关注港台艺人腥膻色绯闻,也该撰写与影视和网上串流平台相关,更为深入且精辟的影评。”

蓝志锋则引述先前在《主播点新闻》节目中言论,指现今阅听习惯已被颠覆,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局限,印刷报导网上可阅读、即时广播可网上点播(Podcast),电视也会从单向迈向双向。

“阅听人不再被动,媒体应换位,从观众读者思维出发,成为读者认为有营养的产品,而非可有可无,只要拟出一套永续经营方式,媒体依然是有未来的。”